
你了解活动性结核与潜伏结核感染的区别吗?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由于免疫系统的作用,结核菌的繁殖受到了限制,并未出现结核病发病的症状,这个过程就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简单地说,没有典型的发热、咳嗽、盗汗等结核病症状和体征,胸片及胸部CT检查肺部无结核病灶,但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结果阳性。
活动性结核病是指结核病灶属于活动期、发病期,这个时候的致病活性比较强,具有传染性,需要治疗,特别是活动性肺结核。这个时候一般查痰结核菌涂片阳性,说明有结核分枝杆菌排出,胸片上常有斑片状阴影或是结核空洞,或者播散病灶,说明结核分枝杆菌繁殖活跃,毒力强,这个时候病灶属于活动期。
结核潜伏感染与活动性结核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结核潜伏感染部分可以进展成活动性结核病,部分结核潜伏感染者可能自愈,这与人体感染结核后的免疫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结核潜伏感染者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下降、营养差、劳累等因素,特别是患糖尿病、艾滋病、肿瘤等疾病,由于免疫功能差,潜伏在机体内的结核菌活性增强,就有可能快速发展为结核病。据统计,儿童结核潜伏感染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成人,而成人感染后仅5%-15%发病。所以,建议1-15岁儿童、HIV阳性等结核潜伏感染者到正规专科医院预防治疗。
活动性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应主动筛查结核感染,假如发现结核潜伏感染,要积极动态随访,需要预防性抗结核治疗者应积极配合。中国是一个结核病大国,全社会要重视结核病的防治,早期筛查出传染患者,切断传染源,争取早日“终结结核流行,自由健康呼吸”。
本文是张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