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峰
副主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肝胆外科
胆管癌的一些常识
1584人已读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灶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外胆管癌。ICC 恶性程度较高、发病比较隐匿,预后较差。肝外胆管癌包括肝门部胆管癌和胆总管中下段胆管癌两种。
患者常以黄疸就诊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和左、右肝管的胆管黏膜上皮癌。由于肝门部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及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其极易早期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结组织及邻近肝组织,因此,手术难度较大,患者预后较差。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梗阻性黄疸,且多为无痛性黄疸。临床中,多数患者均以黄疸就诊。黄疸通常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小便呈茶色、排陶土样大便。但患者出现黄疸之前一段时间内可有上腹部隐痛不适、厌油腻、乏力、纳差、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黄疸出现这些症状变得更加明显,而这些症状跟肝炎非常相似。
不良生活习惯者患胆管癌的危险性升高
肝造成胆管癌的主要病因,研究多认为是病毒感染、胆管炎或胆道结石以及一些遗传因素等,以致产生癌变。而部分胆结石与饮食习惯有关,经常吃高油、高热量食物,或常抽烟、喝酒,本身有三高疾病、代谢症候群,都是胆道癌的高危险群。临床上发现,胆管癌患者大多在40-60岁之间,女性偏多。
本文是谢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