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1.何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答: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时期发生的以社会交往、沟通障碍、兴趣狭隘、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性神经功能障碍。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约有四分之三的ASD患儿伴有明显的智力障碍,部分ASD患儿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
2. 儿童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有哪些表现?
答:(1)早期表现:不会对亲人微笑,如亲人要把他抱起时,他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场合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
3.如何早期发现孩子是否患上了孤独症谱系障碍?
答: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谱系障碍。(1)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2)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3)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4)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5)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6)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7)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8)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9)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10)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11)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交流技巧,语言单调、重复。
4.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答:目前病因尚无定论,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多基因遗传的可能性较大。
(2)神经生物学因素:发现孤独症病儿中存在神经递质的异常,主要涉及血小板中5羟色胺水平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经递质异常。
(3)社会心理因素:认为孤独症个体缺乏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这一假说很好的解释了孤独症的社交障碍。也有研究者认为孤独症的核心病因是由于执行功能的缺损。
(4)器质性因素:如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出生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
(5)环境因素: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沉溺于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感兴趣。
5.确诊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需要做哪些检查?
答:医生主要依靠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病史询问,并结合常用量表如孤独症行为量表等测试来确诊孤独症。但为了排除其他的疾病,通常需要对患儿进行脑CT、MRI或SPECT、脑电图、染色体、脆性X染色体等检查和有关的心理测验和详细的体格检查。
6.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应该如何治疗?
答:治疗上采用教育、行为治疗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的方法。
(1)行为治疗:行为疗法是一种运用最普遍的疗法,常用的行为疗法有:行为塑造法、示范学习法、行为强化法、消退法、暂时隔离法和放松疗法。在治疗中遵循发展正常行为、个别化、个体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父母亲参与的原则。目的是促进对患儿正常行为的教育,特别是社会性行为的塑造,纠正异常行为,如刻板动作等,消除睡眠障碍、发脾气、多动等继发性症状等。
(2)药物治疗:仅对个别症状可能有效,如有严重失眠、攻击、刻板行为,情绪异常、注意缺陷、多动,或伴发智力低下、癫痫等并发症时,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药物可减轻孤独症某些症状,有效的药物可使儿童对环境和管理更为适应,但目前还达不到根治的效果,需配合特殊训练和行为矫治等综合措施,使患儿的症状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改善。
7.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应该如何预防?
答:(1)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要从妊娠期开始预防,因为妊娠和围产期诸多因素造成的大脑损伤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妊娠期病毒感染、先兆流产、出生时窒息和剖宫产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母亲妊娠期病毒感染(尤其是孕期前3月)如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损害患儿中枢神经而致病。
(2)婴儿应尽可能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矿物质,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较大的儿童应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碱性食物”。注意膳食的“酸碱平衡”。
(3)防治儿童孤独症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要让孩子多参加各种锻炼,多参与集体活动。切勿让孩子长期过“封闭式”的生活,以免形成孤僻性格而殃及孩子终生。
(4)家长要了解儿童正常发育的规律,行为发展的特点,定期带小儿体检,对儿童的异常行为早发现,早干预。
8.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预后如何?
答: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预后取决于病儿病情的严重程度、智能水平、教育和治疗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程度。大多数孤独症病儿如果早期未得到积极的治疗,预后较差,表现为无法独立生活、行为功能衰退,要长期照管。孤独症儿童有较高的癫痫发生率,尤其在伴智力缺陷、脑器质性损害患儿中,约30%在青春期可发生癫痫。随着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手段的提高,儿童孤独症的预后正在不断改善。进行早期干预,提供适合个体需要的高度结构化的特殊教育手段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有很大帮助。
9.幼儿有孤独症谱系障碍倾向如何处理?
答:不要太早就替孩子扣上“孤独症”的帽子,因为有些正常孩子在个发育阶段的某些行为看起来也会有点像孤独症样的表现,尤其是那些语言发展缓慢、偏好视觉者,由于他们是以眼睛来学习,喜欢东张西望、双手东摸西摸的,却不爱用耳朵去听,社交能力发展也不佳,这种孩子很可能会误认为是孤独症儿童。因此,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孤独症倾向时,首先应该立即去请教医生或专家做一分析与诊断,而不是自己乱下定论,同时要注意孩子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因为即使是孤独症的孩子,如果训练得当的话,他们的能力依然可以如同常人一般,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常人。
本文是胡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