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昊 三甲
李昊 主治医师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神经外科

脊髓空洞症与疼痛

1962人已读

疼痛的定义

简单地说,疼痛包括痛感觉和痛反应。根据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伴有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伤害性感受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疼痛不仅仅是一种躯体感觉,还包括对伤害性感受刺激的生理、心理和情绪的反应以及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对痛感觉和痛反应的认知。


疼痛的分类按持续的时间长短分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 持续时间短,由创伤、手术或特定的疾病引起,止痛原因去除后疼痛消失。

慢性疼痛 : 持续时间较长(持续3月以上),常常是慢性疾病或某些恶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本身损害而引起的特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根据疼痛的原因不同,分为中枢性疼痛、周围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中枢性疼痛∶ 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疼痛、传入阻滞性疼痛。

周围性疼痛; 指周围性损伤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指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或功能失常引起的疼痛。


脊髓空洞症患者疼痛的特点

●脊髓空洞症的疼痛为中枢性神经疼。

●疼痛多为不对称性。

●限于一侧上肢和胸部甚至一侧胸部的一部分,双侧上肢少见。

●胸部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疼痛部位。少数患者累及一侧下肢。

●疼痛为撕裂痛、烧灼感或持续隐痛,触物感痛少见,有些患者为压榨性疼痛或紧缩性疼痛。咳嗽和用力等不加重此类疼痛。

●少数患者出现钝痛,手术治疗不能缓解。●疼痛的个体差异极大,疼痛与病程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关系。

●疼痛区可伴有麻木、针刺感或虫爬感等感觉异常。

●少数患者可出现感觉过敏,正常的轻微刺激如触摸、震动均会引起疼痛的加剧。

●晚期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异常。

●疼痛与皮肤营养障碍往往合并发生是脊髓

空洞症的早期特征。


脊髓空洞症疼痛的中医认识脊髓空洞症应归属中医"痿症" 范畴, 肢体疼痛瘘废的产生根源于元气亏虚,元气亏虚在肢体疼痛痿废产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脏腑应责之于脾肾,同时,其产生与气血虚损具有密切关系,肢体疼痛痿废产生的直接机制是各种病因所致的瘀滞不通。治疗的基本思路应以补脾益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治疗大法。


疼痛难耐,我又怕吃药,应该如何做?

疼痛的问题不要自己硬扛,拖延久了身心俱损。虽然神经性疼痛很难治疗,没有药物可以预防和根除疼痛,但对症止痛治疗对于改善身体和生活感受还是非常有用。许多疼痛患者在当地使用和换用不同的止痛药物,可能都能起到一些止痛的作用。建议去疼痛科就诊,还可以实施一些治疗,如针灸、疼痛部位注射、涂抹药膏或贴膏药等。


李昊
李昊 主治医师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