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是脊髓空洞症,为什么治疗方式不一样?恢复程度也不一样?
多数病友都有这样的疑问,都患的是脊髓空洞症,为什么手术方式不一样?术后恢复程度也不一样?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结果性表现,是因为各种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一种结果性病变。根据我们专科16年的积累及总结,一共有60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脊髓空洞症。简单来说可将病因可以分为五大类:
Ⅰ 发育异常型:包括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脊膜膨出等;
Ⅱ 炎症病变型:结核性脑膜炎、脊膜炎、脊髓蛛网膜粘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Ⅲ 占位病变型:1. 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髓外肿瘤、脑脊膜瘤、硬脊膜外肿瘤等;
Ⅳ 脊髓损伤型:脊柱、脊髓外伤等;
Ⅴ 特发型: 脊髓退行性病变、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其它不明原因等;
所以,从疾病治疗原则及临床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举例来说,做核磁检查时显示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脊髓空洞症,这种情况来说,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主要病因,而脊髓空洞症是属于结果(因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脊髓空洞),那么治疗方式是以解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所产生的拥堵及压迫,改善脑脊液循环后,脊髓空洞自然会缩小,而不需要再同时针对脊髓空洞进行分流。
为什么手术治疗后恢复程度各不相同?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手术治疗是针对病因学因素采取的积极干预手段及措施,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冰一寸也非一日之功。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长期计划下的康复保养也是很重要的,正所谓;三分治,七分养。其次,由于很多病友在患病后很长时间才就诊,脊髓空洞的长期存在可以造成不可逆转的脊髓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脱髓箱变化。这些病理改变在有关实验性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用目前的治疗方法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明显效果,需要进行神经营养和保护性治疗求得控制和缓解。
本文是李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