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中医药诊治淋证(尿路感染)的经验体会(病证篇)
本病易于感染,特别女性,若不注意阴部卫生,易于感染而反复发作,或由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病邪羁留不除而病情迁延不愈,致正气亏虚,出现虚实夹杂病症,由于正气亏虚或劳累过度,湿热之邪更易侵入,或新感风邪再引发宿疾。反复运用抗菌药物治疗使病情迁延不愈,增加治疗的难度。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淋证”(热淋、气淋、劳淋)、“热病”范畴。《诸病源候论》指出病因是湿热。由于湿热邪毒侵入膀胱和肾而发病,肾与膀胱表里相连,病邪可由表及里,由膀胱人侵至肾,另一种情况病邪可由肾下传至膀胱。膀胱为湿热之邪蕴阻,致气化失常,水道不利而出现小便频数,淋沥涩痛。此外,腰为肾之府,湿热之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腰痛或不适,是足厥阴肝经脉循少腹,各阴器,湿热蕴阻,肝经气滞而小腹胀痛或不适,小便淋沥不爽。
关于劳淋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已趋于一致,即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认为劳淋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蕴结为标,并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病程的延长,而有虚实的变化;湿热贯穿本病的始终,湿热久蕴不除导致血瘀的发生,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难愈;日久导致肾、膀胱、脾阳虚衰,每遇感寒而病情复发或加重,而体现出寒热错杂的特点;此外尚与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相关。
目前,根据尿路感染临床表现的不同情况,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病例以邪实为主,慢性皆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病证。标实主要以湿热和病久有瘀阻情况。清利湿热和疏肝理气是治疗湿热淋的重要治法。
急性期:起病较缓,小便短赤,频数刺痛,淋漓不尽,身热不甚,口苦,大便干燥,小腹胀不适,或腰酸,舌苔黄或腻,脉濡数或细数。病程长后口服抗菌药物无效,急性期,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明显,尿检白细胞+++,下焦湿热。则考虑为邪毒热盛,治则以疏解清里,解毒通淋。
方药以滋肾通关丸+尿感方加减:土茯苓、黄柏、牛膝、瞿麦、萹蓄、凤尾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知母、肉桂、鹿衔草、桑寄生、乌药、青皮、陈皮、延胡索、川楝子,橘核、+甘草
慢性则又根据不同症状有以下证型:
1)虚淋(尿道综合征),表现为小腹痛、尿痛、尿道抽缩感,腰痛,小便无力难出,时有点滴而出,先后多次抗菌药物治疗,尿检正常,尿培养阴性。
方药选用滋肾通关丸+专药专方:知母,黄柏,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三棱,莪术,+瞿麦,萹蓄,橘核,荔枝核,乌药,小茴香。
2)劳淋(慢性尿路感染),表现为反复尿感,抗感染治疗后,清热利湿易伤阳气,或年老肾虚,脬气不固而小便次数多,尿不能摄固,上厕慢则稍遗尿于裤中,夜尿频多等症。治法:补肾健脾+固摄收敛+温阳药物。
方药选用滋肾通关丸+专药专方:知母、黄柏、五味子、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煅龙骨g、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金樱子、乌药、+巴戟天、淫羊藿,(附子10g、桂枝10g)
临床体会
[1].中医药在劳淋的治疗中必须强调远期疗效,防止复发为劳淋治疗的核心之一。个人临床诊治学习心得,认为其病因在于肾气虚衰与湿热稽留,其中又以肾阳虚衰与远期疗效密切相关。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适时加入补肾助阳药物如桂枝、附子治疗劳淋,不仅起效迅速,疗效明显,而且远期疗效巩固,复发率低,同时对于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身体素质,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2]. 尿道综合征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之症,但小便常规及中段尿培养均正常。往往疾病时间较长,久病致虚,肾虚气化失常,脾虚中气下陷,故不可一味运用清化理气之品,而应在补气益肾健脾的基础上祛邪外出。
[3].对尿路感染慢性病例处方中应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中医认为湿热蕴阻日久必导致血瘀,活血化瘀主要可以改善肾脏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起到冲洗尿路作用,有利于炎症消退,我们常用赤芍、益母草、丹皮、制大黄、泽兰,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是魏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