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长了“息肉”怎么办?如何缓解眼不适?
正常人的眼睛,黑眼珠与白眼珠是界限分明的。但是,有些人的白眼珠上却突然长出了一块多余的“息肉”,形状像个三角形,大部分患者不知道该如何治疗。在医学上,我们把这种外形类似三角形的肉称为“翼状胬肉”。

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长在睑裂区角膜缘的附近,并且不同程度地长入角膜,常见于眼球内侧,偶尔也可能在眼球外侧,有时也同时出现在内侧和颞侧,肉眼就能看到。

为什么会长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主要是环境因素,日光中的紫外线、风沙、粉尘、干燥等都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紫外线照射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紫外线被角膜结膜吸收后引起细胞损坏以及细胞增生。内因主要是自身因素,如眼睛局部的炎症反应刺激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会增加。
如何治疗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病变的进展速度。对于静止的、未影响视力的胬肉,建议患者远离阳光、风沙,也可通过配戴太阳镜或防护镜减少外界剌激。
一、药物治疗:
(1)使用人工泪液减少眼部刺激、缓解干涩症状。
目前市面上的人工泪液种类繁多,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含防腐剂的滴眼液。长时间使用含有防腐剂的眼药水,可能会对角膜,结膜,泪膜都有潜在性伤害。一类为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海露)。海露是全世界第一支多剂量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目前也仍然是我们国内唯一的多剂量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产品。以往由于包装技术限制,滴眼剂都要添加防腐剂,以防止药液受到污染。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2种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包装。一种是一次性单剂量包装,每天使用1小支,用完就扔掉。另一种是德国的COMOD系统,代表产品就是海露滴眼液,其内部结构的精密设计能够保证药液单向流动不回流,防止空气倒吸污染药液,无需添加防腐剂。


(2)伴有炎症反应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局部使用激素。
二、手术治疗:
当胬肉向角膜中央渐进发展、患者出现明显刺激感、影响患者视力及外观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手术后有复发可能,复发性胬肉比原来进展更快。翼状胬肉存在潜在并发症,特别是复发性胬肉,因此决不能轻视胬肉手术。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目的也在于切除病变、恢复球结膜和角膜的解剖结构、防止复发。手术方式通常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术中取患者自体球结膜缝合于胬肉切除后缺损的球结膜处,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复发可能,并且改善患者术后的外观。

除此之外,术中可根据病情使用抗代谢药物或羊膜,效果安全、可靠。
三、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在术后需按医嘱用药,按时复查,避免风沙刺激、揉眼,可配戴太阳镜保护眼睛;如出现眼红、疼痛、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胬肉术后患者需配戴角膜绷带镜,促进角膜上皮的愈合并减轻缝线引起的异物感,由于镜片对泪液的吸收,以及对泪液循环的阻碍,往往在配戴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眼干。可以滴用海露进行保湿润滑,因其不含防腐剂、不含磷酸盐,可以在配戴隐形眼镜的同时使用。而含有防腐剂的滴眼液不能在戴镜时使用,因为镜片会吸附防腐剂并造成防腐剂在镜片的高浓度聚集,损害眼表。
本文是顾丽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