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痛风高尿酸血症】尿酸高了该怎么办?

发表者:李戈 人已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已从过去的富贵病少见病,跻身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排行榜的前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出现高尿酸血症的原因是什么?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嘌呤核苷酸80%由人体细胞代谢产生,20%来自富含嘌呤或核酸蛋白的食物。嘌呤经肝脏氧化代谢变成尿酸,然后由肾脏和肠道排出。高尿酸血症通常由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导致。遗传、肥胖、代谢紊乱、肿瘤、肾病、药物、饮食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血尿酸升高

图1.jpg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人数明显上升,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1.1%,其已经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因此,2016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痛风学专业组倡议,将420日定为全民关注痛风,让大家重视高尿酸血症,做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早期预防及治疗。

没有明显不适症状,需要关注高尿酸血症吗?

非同日两次抽血化验发现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如果血液中浓度过高,尿酸会沉积在关节上,导致痛风,引起急性关节炎的症状。更严重的,甚至出现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和关节破坏畸形等。由此可见,如果任由高尿酸血症发展,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

从高尿酸血症到痛风,通常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 高尿酸血症但无尿酸盐沉积;

  • 尿酸盐沉积但无痛风关节炎发作;

  • 痛风关节炎发作或发作间期;

  • 慢性痛风关节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慢性进展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乃至终身的监测与管理。

图2.jpg

除在关节沉积以外,尿酸也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肾结石及肾功能不全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如何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

若发现尿酸升高或出现痛风相关的症状,应当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由专业的内分泌科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既往病史,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

1. 非药物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核心。对于部分早期发现的患者,可尝试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所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均应进行饮食管理(饮食建议见表1)。限制酒精及高嘌呤、高果糖饮食的摄入。鼓励奶制品和新鲜蔬菜的摄入及适量饮水。适量摄入豆制品。虽然黄豆嘌呤含量偏高,但豆腐、豆干等豆制品在制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嘌呤会溶解于水中而被去除。由黄豆制成的豆浆由于在制做过程中加入大量水分,可把豆浆的嘌呤稀释。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适量摄入黄豆豆制品。豌豆、蚕豆、扁豆等干豆类,嘌呤含量较高,应避免长时间熬煮,少量食用不影响血尿酸水平。红豆、绿豆、芸豆、黑扁豆等干豆嘌呤含量和黄豆相近或者略低,亦可少量食用。因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可以适量摄入豆制品,同时应相应减少肉类的摄入,控制当日蛋白质的总量

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饮食建议

饮食建议.jpg

加强科学锻炼: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坚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休息,进行关节周围肌肉等长收缩锻炼。痛风关节炎非急性发作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及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对于关节功能受限严重的患者,建议康复科就诊,进行关节周围肌肉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图3.jpg

2. 药物治疗

由专科医生决定是否启用药物治疗,综合考虑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高尿酸血症的分型来选择治疗的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坚持规律服用降尿酸治疗药物,定期抽血化验,以期有效地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的反复发作。

尿酸控制目标是多少?

血尿酸长期达标可明显减少痛风发作频率、预防痛风石形成、防止骨破坏、降低死亡风险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预防痛风及其相关合并症的关键。

所有患者应知晓并控制血尿酸<360 μmol/L;合并以下情况之一:痛风发作次数≥2/年、痛风石、慢性痛风关节炎、肾结石、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发病年龄<40岁,控制血尿酸水平<300 μmol/L;不建议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180 μmol/L。大部分患者需终生降尿酸药物治疗;部分患者,若低剂量药物能够维持长期尿酸达标且没有痛风石的证据,可尝试停用降尿酸药物,但仍需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维持血尿酸水平在目标范围。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

2.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6):486-494.

本文是李戈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