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女性患者MHT治疗
不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50岁左右,绝经女性除了出现各种绝经症状,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显著提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约为15%,80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达36%~40%,低骨量人群中椎体骨折发病率更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也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MHT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
绝经的本质是卵巢功能衰竭,伴随着卵巢功能的衰竭,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由于雌激素缺乏,骨转换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丢失加速,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于2018制定的《中国绝经管理和绝经激素治疗指南》,将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症列为绝经激素治疗(MHT)的三大适应证之一。同时指出,对于绝经前后启动MHT的女性,可获得骨质疏松性骨折一级预防的好处。
研究发现,对于骨量流失已经发生、进入到骨质疏松阶段的绝经后女性而言,任何时候启动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都能改善预后。但是,在绝经早期,特别是绝经3~5年内骨量丢失的速度最快,绝经10年内骨量丢失一直在持续,在此阶段使用MHT最有效。
全面权衡MHT的利弊
MHT在临床上经历过几次风波后,学术界对MHT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数据已经表明,对年龄<60岁或绝经10年内、无禁忌证的女性,MHT用于缓解血管舒缩症状、减缓骨量丢失和预防骨折的受益/风险比最高。
徐教授告诉我们,在适用人群中规范使用MHT,做好定期随访,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有效规避风险。对于有子宫的女性,在使用雌激素的同时补充孕激素,基本上可以控制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
而对于MHT是否增加乳腺癌的风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依然没有定论。由此可见,哪怕是有风险,也是非常微弱的。临床上,在激素选择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可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徐教授告诉我们,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是小概率事件,如WHI研究显示,每千例增加0.8例发病。
MHT强调个体化,针对患者的年龄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切除子宫者可单用雌激素治疗;希望有人工月经的女性,使用雌孕激素序贯方案。而对于不希望有人工月经的女性,可以使用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方案或替勃龙。
替勃龙是一种组织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它的活性主要依赖于组织局部酶的活性和组织特异性代谢机制,在不同组织中发挥不同效应。在骨骼中,它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降低骨折发生风险。而在乳腺和子宫中,它发挥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因此,对乳腺和子宫相对更安全,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另外,徐教授强调,对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其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加,需要继续使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预防骨折。对不能使用雌激素治疗的人群,可以使用双磷酸盐如阿仑膦酸钠等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也可以将它与雌激素联合使用,全面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 全球人口统计数据表明,到2050年亚洲是发生髋部骨折最多的地区,其中,中国因为老年人口基数最大,患病人群占据亚洲首位。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尽早识别高危人群,采用运动、营养、补充维生素等预防措施,是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积极防治骨质疏松,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以降低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的发生及发展。徐教授强调,绝经期妇女是最高危的人群,绝经期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最好窗口期,全民关注此阶段人群的健康,做好骨质疏松的预防,对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非常重要。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