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谷志涛 三甲
谷志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胸科医院 胸外科

术后注意事项

2683人已读

术后:

1.术毕返回病房晚病人卧于病床,不可翻身,可弯曲手脚适当活动,床可适当摇高,具体高度以病人舒适为准,患者清醒后则可饮水,少量多次,避免呛咳,手术日当晚禁食。

2.术后根据医生指示及时下床活动,下床动动指除晚上睡觉及中午午觉时间外,其余时间应避免卧床,平坐于椅子上,体力允许者可适当平地走路活动,不要求登楼锻炼。

3.坚持深呼吸锻炼,方法同术前,且对于术后康复更加重要,每次至少4次,15分钟/次。

4.咳嗽、咳痰是预防肺部感染最重要的方法同时还利于胸腔内积液和气体排出,促进肺复张,防止肺部的感染。后的咳嗽并不会导致手术切口裂开为了减轻伤口的疼痛,患者咳嗽时家属或患者本人可用手按住伤口处以减轻伤口的疼痛。家属可通过拍背震动胸部,使气管壁的痰液脱落,利于咳出;方法:将手空心握拳,适度拍打,振动患者背部,由下至上,由外侧至中央,反复进行5~10min,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将痰排出。

5.咳嗽的方法:①暴发性咳嗽,最为有效,能够使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痰液直接排出。病人采取放松体位,吸气时胸部不动,腹部凸起并屏气后声门关闭。胸腹肌骤然收缩,气流上行至声门,气流冲出,痰液随之咳出。②小声咳嗽:病人采取放松体位,发出小声咳嗽,将深部痰液排至大气管内。这种咳嗽方式适合疼痛较重或痰液较深的病人,然后配合发声咳嗽,将痰液排出。③发声咳嗽:将大气道内的痰液排出声门,使用于痰液不太粘稠或位置较浅的病人,采取放松体位,先深吸气,张口并保持声门开放,令腹肌收缩,发出咳嗽同时发出声音,气流直接从气道冲出将痰液排出。

6.超重及肥胖患者术后腹部敷皮硝,促进胃肠道蠕动。

7.重症肌无力患者按医嘱、按时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不可自行改变服药的剂量和时间。

8.按需使用止痛药,过多服用止痛药可用恶心、呕吐、头晕、成瘾等不良反应,适当把握平衡点,若伤口疼痛影响到日常下床活动或者深呼吸锻炼,则需服用止痛药,反之则尽量避免使用。

9.正中切口患者伤口护理,术后3个月内需保持胸廓的正常位置,睡觉时采用平卧或半卧位,不可左右侧卧;站立或坐位时应避免含胸驼背,以利于胸骨的愈合;坐卧位体位变换时需旁人扶背辅佐,咳嗽时需双手交叉插入对侧腋下,避免胸部伤口处吃力;胸带加固胸部伤口至少2-3月。

10.拔除胸管后卧于床上休息半小时后再下床,胸部拔除后仍需坚持深呼吸锻炼。

11.出院后坚持深呼吸、少说话、多活动等注意事项,根据医生指示定期复查。

一、住院期间常见的术后不良反应

1.疼痛是患者对手术的主要恐惧因素,也是术后患者主诉最多的不良反应。肺部手术疼痛常见原因包括:手术创伤、留置引流管、肋间神经损伤或压迫、胸膜受损、焦虑或紧张等情绪、术后体位不适等。术后镇痛对于促进患者术后尽早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医生推荐患者采用预防性或按时、按需镇痛,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在具体实践中,通常采用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指镇痛方法的联合及镇痛药物的联合。除医生的镇痛治疗外,对于患者而言,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影响患者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疼痛也会加重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患者与医生有效沟通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强度。患者可以积极向自己的医生主动报告自己的疼痛体验,消除害怕镇痛药物成瘾、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顾虑和担心。就肺部手术而言,患者在胸腔引流管留置期间往往疼痛感较强,有时与呼吸幅度有关,而在引流管拔除后可有明显的疼痛缓解。因此,更好的配合医生完成术后康复锻炼,更早的拔除胸腔引流管也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

2.术后恶心呕吐是另一个困扰术后病人的不良反应,对于一些女性病人,有时术后恶心呕吐较疼痛更加难以忍受。一般来讲,女性、非吸烟、既往有术后恶心呕吐史或晕动病史病人,在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常见原因。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医生会联合麻醉科医生,根据规范针对术后恶心呕吐给予患者预防用药和术后止吐治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不适。对于患者而言,感到恶心时尽量卧床休息,发生呕吐时应将病人去枕平卧,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发生误吸呛咳,稍后医护人员或家属可侧卧轻拍患者背部,呕吐后使用温水漱口。平时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患者可听听喜欢的音乐,看些喜欢的读物,避免不良刺激。家属多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存在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存在恐惧和紧张情绪的患者,多对其进行安慰和鼓励。进食时尽量避开容易发生恶心的时间,多进食菜汤、粥、发酵乳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进食油腻,高脂肪和有刺激性的食物,指导患者多饮水,补充呕吐流失的水分。通常恶心呕吐症状在术后48小时后将有明显缓解。

3.肺部手术腹胀便秘较普外科胃肠手术后腹胀便秘发生率低。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仍然遇到非常多的患者存在这一问题。术后早期腹胀多是因为胃肠道蠕动受抑制,肠腔内的积气不能排出所致。产生原因与手术对支配胃肠神经产生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肠蠕动抑制;术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使胃肠蠕动减弱;麻醉诱导期吞咽大量空气;术中使用的麻醉药品及术后使用镇痛泵或解痉镇痛药等因素有关。胸外科医生会给予促胃动力药物增强胃肠蠕动改善腹胀,并且给予乳果糖、开塞露通过内服外用改善便秘。同时患者也要早期下床活动,暂时不能下床者也应早期在床上活动,对防止或减轻腹胀较为有效。也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出现尿潴留时,进行排尿训练并热敷,缓解尿潴留症状。患者术后进食少量低脂、易消化流质饮食,不吃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进食应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减少腹胀所致的不适。

4.发热是胸外科术后常见症状。但与患者的认识不同,在接受肺手术发热病人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由于感染引起。而一些非感染性发热,主要由术后炎性反应、胸腔积液血肿吸收或肺复张不充分所导致的发热。术后发热,尤其是在大手术后24小时内出现的发热,常常是术后机体的正常反应,属于手术创伤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进行降温处理和补液即可。对于患者,如出现发热,还应当向医生描述发热时的伴随情况,如有无寒战,是否在输血,是否与使用特定药物有关,发热的昼夜规律等也有助于医生判断发热原因。切不可盲目自行口服抗感冒类药物。

5.术后皮下气肿往往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高度紧张。胸颈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谓之皮下气肿,以手按压皮下气肿的皮肤,可引起气体在皮下组织内移动,可出现捻发感或握雪感。胸外科术后出现这一症状主要是由于胸腔内原有气体或肺泡-支气管破裂新溢出气体部分从胸膜破口处游走于皮下疏松组织间隙内造成。术后皮下气肿通常发生在胸腔引流管拔管前和拔管后,如皮下气肿随时间推移无明显进展,无明显阻碍呼吸,复查胸片无明显肺组织压缩的患者可继续观察。这部分患者可使用布胸带捆扎胸壁减少气体进入皮下。全部皮下气肿将在两周内吸收消退。而当伴随有肺组织进一步压缩,发热,漏气明显的进展性皮下气肿的患者,医生则会判断和治疗气体来源并通过负压吸引,改变引流管直径等方式改善引流,或采用胸部粗针排气,胸部皮肤切开等方式缓解皮下气肿。


谷志涛
谷志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胸科医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