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基于高血压五位一体的降压理念

发表者:吴力 人已读

高血压是一种病程长,进展慢,不同阶段、不同季节升高波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发病各不相同,并发症多种多样的慢些疾病,一句话: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变化多、个体差异较大的综合征。特点是以动脉压力升高为主的一组心血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可损伤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功能障碍。

既然是一种综合征,发病原因肯定是多因素所致,发病机理也是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认为五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于一身,治疗也是五大类药物,联合应用于一体,即五位一体理念。

病因归结起来有五项

一、遗传、环境: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双亲一方有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无高血压家族的1.5倍,双亲都有高血压则发病率达到2-3倍,本病患者的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虽然生活环境、习惯相同,但是前者更易患高血压;动物实验已经筛选出遗传性高血压大鼠株(SHR)、易卒中型SHR(SHRSR)、米兰高血压大鼠(MHR),里昂高血压大鼠(LH),Dahl盐敏感性大鼠等类似某些临床高血压亚型的动物高血压模型,已试验成功转基因的高血压动物。临床监测发现,父母均有高血压的子女,虽然血压正常,但是血液中的升压激素,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浓度都比无高血压家族史的子女高,以后发生高血压的比例更高。

近年来发现一些基因突变(如血管紧张素、糖皮质激素受体、脂蛋白酯酶等基因)与高血压有关,单基因突变可致先天性肾上腺增生、多囊肾、Liddle综合征,盐敏感、胰岛素抵抗也可能是基因突变的中间表现。分子生物学提出的“膜学说”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血压升高的机制,该学说认为高血压患者组织细胞膜存在遗传性离子转运障碍,尤其是钠离子摄入过多时不能将钠离子排出细胞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离子潴留,钠-钙交换增加,使得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超载,膜除极化加速使平滑肌兴奋性增强,最终导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

二、精神、神经因素:精神源学说认为在不良情绪、多思多虑的刺激下,患者出现长期或反复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志变化,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致不能正常行使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活动的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冲动为指令的信使,从而使小动脉收缩呈优势,导致外周血管阻力持续升高,血压上升。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对于血压的调节起重要作用,特别是中枢系统的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存在加压区、减压区、感受区,在桥脑、下丘脑以及更高级中枢核团的参与下主司血管中枢调节,例如各级中枢发放的缩血管冲动增多,或各类感受器传入的缩血管信号增强,或阻力血管对神经介质反应过度都可以产生血管痉挛收缩,造成高血压。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释放儿茶酚胺类神经介质,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介素,促使小动脉收缩,长期的高压状态引起血管平滑肌增殖、肥大,血管壁增厚,结构重塑重构,血管硬化,弹性减低,阻力增大,而为了保证血液灌注,不得不调动人体的升压机制,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系统,中枢系统等,全都参与、从代偿到失代偿,逐渐出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蛋白尿,都是代偿的后果。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肾脏灌注不足、缺血刺激肾小球动脉上的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肾素在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I,该激素通过肺、肾的转换酶变成血管紧张素II,目前发现的血管紧张素共7种(I,II,III,IV,V,VI,VII),其中血管紧张素II作用最强,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其加压作用约为肾上腺素的10—40倍。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促使水钠潴留,并作用于心、肾、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加强水钠潴留和周围血管收缩作用,最终产生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一个反馈系统,对血压的发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血管壁、心脏、中枢神经系统、肾皮质髓质中也存在该系统,除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胃促胰酶、促胆素也可将血管紧张素I转化成II,组织蛋白酶也可将血管紧张素原直接转换成血管紧张素II。诱导自由基的产生,损害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而缩血管的内皮素生成增加。

四、钠摄入过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及大量的试验数据证实钠的代谢和高血压密切相关,人群的血压水平与钠的摄入量呈正相关,多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北高南低趋势,北方地区饮食普遍偏咸,口味较重,平均钠的摄入量12—15克,而南方地区钠的平均摄入量只有8—10克。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食盐摄入少,所以高血压发病率很低,而喜欢咸的日本北海道人高血压发病率高,由于各国大力提倡低盐饮食,特别是欧美国家,在方便食品中限制钠的含量,高血压有下降趋势。临床研究表明低盐饮食有利于血压控制,利尿剂增加钠的排泄,降压效果有目共睹。高钠引起高血压的主要机制是水钠潴留,细胞外液量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心脏排血量加大;小动脉壁含水量增高,引起周围血管阻力增大;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比值变化导致小动脉张力加大。但不是所有高盐饮食的人都会发生高血压,研究发现体内存在遗传性钠转运缺陷,钠转运蛋白功能障碍才有发生高血压的可能,称之为盐敏感性高血压。

高血压除了与钠摄入量有关,还与钠的排泄相关,在正常调节机制下,血压升高,肾脏排钠增加,以保持血压稳定,叫做肾压力-利钠现象,高血压患者这种调节机制紊乱,不能排除多余的钠和水,使血压持续升高。

钠的排泄还受抗利尿激素、醛固酮、肾素、前列腺素、脑钠肽等的调节,特别是脑钠肽系统,参与了排钠、扩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交感神经系统,适度扩张肾脏出球动脉和入球动脉,降低肾小球压力,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起到生理性降压作用。

五、胰岛素抵抗:一部分高血压患者还伴有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糖耐量降低,高血糖,即存在代谢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动物试验也发现SHR有胰岛素抵抗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一是改变细胞Na+—K+ATP的活性,增加细胞内Na+的含量;二是刺激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加肾脏对水,钠的重吸收;三是增加盐的敏感性,导致水钠潴留;四是刺激血管平滑肌生长因子及内皮素的释放,使平滑肌增殖,血管收缩。

高血压的发生往往是上述五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一体理念。

目前治疗的药物有五大类: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培垛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适合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等,它可以减轻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并可抑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所致的肾功能不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配合降糖药物改善高血糖;还可以保护血管,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延缓心功能不全的发展进程;对高龄患者降压作用平稳,调整剂量方便灵活。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持续性干咳,最严重的副作用是血管神经性水肿,但十分少见,与过敏体质有关;孕妇不能用;严重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260微摩尔/升者禁用;培垛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属于长效制剂,咳嗽反应相对较少,联合用药也可以减少咳嗽副反应。

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阿利沙坦酯,奥美沙坦等,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肾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特别是男性高血压患者伴有功能性性功能障碍者(ED),此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性功能(主要是缬沙坦);长期应用还可以预防心律失常,如减少房颤的发生率,减少室性和房性早搏,控制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改善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人有利;还可以减轻或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控制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大,在规定的大剂量范围下,副作用增加不明显。孕妇不能用;严重肾功能不全、肾动脉狭窄者慎用,没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咳嗽副作用,而作用与其相当,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降压药。

三、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拉西地平、西尼地平、尼群地平等,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等,该药的特点起效快,降压幅度大,剂型多,有短效、缓释、控释及分子长效物等剂型.短效制剂如心痛定,因副作用大,目前只用于急诊控制血压,不主张长期服用;控释片和分子长效制剂,药效可持续24-35小时,做到了平稳降压的目的,就是偶然漏服一次,血压也不会波动很大;该药最大的优点在于可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脑梗塞,肾功能不全者可用常规剂量,长期应用对血脂血糖没有不良影响,孕妇高血压也常常选择此类药物,所以往往作为首选高血压药或联合药物的选择之一.副作用主要是扩张脑血管引起头痛,;扩张周围血管可致脚踝水肿,但不会影响心肺功能;降压过快反射性引起心跳加速,心悸;更年期妇女可加重面部潮红,内热汗出,随着剂量的增加,上述反应也会加重;但是不是所有的钙通道阻滞剂都有上述副反应,最好在医生诊断评估后选择应用;与其它种类的降压药联合使用,该药的某些副反应可减轻或消失.

四、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安体舒通、阿米洛利等,一般作为容量性、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往往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适用于老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用2种以上的降压药不能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特别是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即每日摄入氯化钠超过6克,或口味过重者,血压常常会升高),容易水肿的高血容量高血压效果明显,是复方高血压药的主要角色,如珍菊降压片,复方降压片,海捷亚,复代文,安博诺,百普乐等;该药长期大量应用(如氢氯噻嗪每日大于50毫克,吲达帕胺每日大于5毫克)可引起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可诱发心律失常,造成人体内环境紊乱,发生致命性室速,室颤;还可引起血脂,血糖和尿酸升高,所以2型糖尿病痛风患者不能长期使用大剂量利尿剂;但是小剂量(如氢氯噻嗪每日小于25毫克,吲达帕胺每日大小于2.5毫克)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可减少或对抗上述副作用。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片;呋塞米主要用于合并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安体舒通、阿米洛利用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五,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肾素性、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青年人、腹型肥胖者多见),易紧张、心率过快的高血压,高血压伴有心肌梗塞,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顽固性高血压等。该药最大的特点是可预防部分高血压患者猝死;其次降压同时减慢心率,目前认为心率快慢与人类寿命、心血管意外事件有关,在休息状态下心率保持在60-70次/分钟,最有利于心脏供血与做功;根据近年的研究表明,在口服β-受体阻滞剂时,心率维持在55-60次/分钟,且无头昏、乏力等症状,是药物发挥最大效能的合适剂量,不必过于担心。小剂量长期服用不会引起血糖血脂紊乱。肾功能不全时减少剂量,发生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禁用,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者(心率小于50次/分钟)慎用。

集于五种药物作用于一身的降压药

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能够在抑制脑啡肽酶,增强利钠肽系统的同时,阻断醛固酮活性,抑制RAAS系统,同时还能阻断血管紧张素II1受体,并增加利钠肽水平,而利钠肽中的环鸟苷酸信号传导,直接增加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β细胞活性,通过上调脂肪氧化,增加脂肪组织的脂联素、骨骼肌线粒体数量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Na+—K+ATP酶 、Na+—Ca++ ATP酶的活性,扩张血管。

综上所述,高血压在遗传、环境,精神、神经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钠摄入过量,胰岛素抵抗五种病因作用下发生,而针对这五种病因,又有五大类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并且联合用药是控制好血压的基本法则,即寻找集五大类药物作用于一身的降压药物,才能更好、持续、稳定的管理好血压。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具备了上述特质,既有利尿排钠、扩血管、增加肾小球滤过,又有双向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具有五位一体降压的全方位作用。


本文是吴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