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更容易地躯体化障碍吗,该如何治疗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长久担心或相信躯体异常的精神障碍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因素有关。这样的概念阐释可能过于学术,简单点说这就是“明明没病,但偏认为自己身体有病”的一种心理疾病。
躯体化障碍患者会反复强调自己的身体出现各种不舒服,不断地去医院检查,尽管医生表示身体没有任何疾病,却仍然对检查结果表示怀疑。所以患者会经常去医院检查身体,还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什么样的人易患此病呢?目前躯体化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现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有关,从年龄上看,20岁和50岁是躯体化障碍的高发年龄,因为20岁左右人生压力比较大,面临着升学、就业、婚姻等多种压力,容易导致精神创伤;50岁以女性多见,由于50岁左右女性处于更年期,较敏感更易发生精神创伤。虽如此,也无法完全定论老年人就更容易得躯体化障碍,不过整体上女性比较容易患此病的确信度倒是更高一些。
总之,患者患病后需要去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而不是检查躯体上的疾病。确诊后需要听医生的进行治疗,老年人躯体化障碍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具体如下:
1、家庭心理治疗:需从家庭开始,根据场所可分为家庭处理与医院处理,家庭处理通常要求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耐心倾听其需求,注意其动态,及时制止自杀、自虐、伤害他人等行为;
2、药物治疗:多数均用抗抑郁药或者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的抗抑郁药,包括阿米替林、多虑平,其中新型的抗抑郁药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等;
3、医院心理治疗:目的是在于让患者逐渐明确自己所患疾病,改变对于疾病的错误认知。因为患者对疾病始终有认知,各项检查均正常,患者则会认为自己确实患有严重的疾病,需减轻心理因素的影响;
4、认知行为治疗:属于目前躯体化障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让患者明确治病目的,鼓励患者表述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沟通,避免过度医疗造成不良的后果。患者对自身可能有疑虑,也有一定的疑病倾向,并且家属、医生的态度较重要,过度的检查和治疗可能会加重患者患某种疾病,所以必须加以重视。
最后,老年人虽是一个相对比较清闲的群体,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老年人也可能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独居老人还有强烈的孤独感。平时多与老人联系,观察他们的精神状态,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本文是武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