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军友 三甲
李军友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科

手足口病,不仅仅在“手、足、口”

1336人已读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全球性传染病,这种病毒喜欢潮热的环境,5岁以下儿童多发。其发病率37.01~205.06/10万,报告病死率为6.46~51.00/10万。

mmexport1621083718261.jpg

可引起HFMD的病毒血清型主要有: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CV):A组:4~7、9、10、16型,B组:1~3、5型;

埃可病毒(Echovirus)部分血清型 ;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

这些病毒往往来自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他们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甚至疱疹液都富含病毒。

当婴幼儿和儿童接触到被这些病毒污染的手、玩具、毛巾等物品,或者吸入了含有这些病毒的飞沫,进食了被这些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都能被感染。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

当这些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在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内大量复制,然后通过血液在全身“旅游”,寻找喜欢的器官和组织。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等,都是他们的“度假胜地”。

大多数病毒爱好和平,在皮肤和黏膜诱发炎症,患儿表现为皮疹;而少数病毒,比如CV-A16和EV-A71则比较凶残,偏偏要去神经系统、肺脏等捣乱,在这些器官组织诱发炎症,甚至发生“儿茶酚胺风暴”,导致脑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造成重症手足口病,危及患儿生命。

“手足口”的特征别忘记

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7~10天可自愈。

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1~2天恢复正常,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皮疹: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唇内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出现溃疡。口腔疱疹后1~2天,患儿的手心、足心及臀部上出现呈丘疹样皮疹,脚心最多,疱疹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平形颗粒,不痛不痒。

虽然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都比较轻,大部分可自愈,但也不能麻痹大意,尤其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0℃,退热效果差,精神萎靡、头痛、呕吐、易惊等神经系统表现,呼吸变快,四肢末梢发凉等,就像小尼克,就提示病情恶化,应及早干预。

积极预防,才是王道

1.一般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勤洗手,不喝生水,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

2)定期对居住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婴幼儿喜欢咬玩具,也要注意对玩具的清洗。物品的消毒可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75%酒精对肠道病毒是无效的。

3)多开窗通风。

4)及时清理垃圾。

2.接种EV-71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近年来重症手足口病有增加趋势,其中EV-A71占到重症病例的74%和死亡病例的93%。及时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为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提供了有力武器。6月龄~5岁的儿童可以接种,且越早接种越好。

小 结

1.任何传染性疾病都应以预防为主,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减少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2.典型的手足口病诊断并不困难,但也有一些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大多数手足口病都比较轻,但也有少数会在短时间内发展为重症。如果孩子出现皮疹和发热,还应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李军友
李军友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