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忽视的慢性脑供血不足!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大脑出现慢性、广泛的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的以脑部缺血、缺氧等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慢性脑供血不足有哪些危害?

经大量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患者曾长期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

慢性脑供血不足常伴焦虑、抑郁和不良行为模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患脑血管病的老年人 大多伴有性格、情绪的改变,常伴有焦虑、抑郁和不良的行为模式。

目前诊断标准(1~5项为必备条件):
1. 头晕、头痛、头重等自觉症状。
2. 有动脉硬化的证据、合并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等,或者合并脑动脉杂音。
3. 没有脑损伤的局灶定位体征。
4. CT、MRI无脑血管器质性脑改变。
5. 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上述自觉症状。
6. 年龄原则上大于60岁(可放宽到45岁以上)。
7. 脑循环检查确认脑血流低下。
8. DSA或TCD提示脑灌注动脉有狭窄或闭塞。

脑血管疾病常有不同程度精神心理障碍。经过临床工作统计,脑卒中后20-40%患者存在抑郁、焦虑障碍。在有抑郁和焦虑障碍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2倍,中风的危险增加6.08倍,死亡率增加2倍以上。
因此,如果您的家人,总是头部不适,或者性格、情绪改变,伴有焦虑、抑郁和不良的行为模式。应警惕是否患了慢性脑供血不足。鼓励患者早期就医,准确评估病人临床综合特点,将药物治疗与认知心理治疗联用,帮助他拥有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