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心脏上有个“小心眼”,四分之一的人都有
以前说谁“小心眼”,
我们都以为Ta只是抠门、气度小,
但医生说“小心眼”真的是心脏上有洞洞!
成年人中 20% ~25%有此症状,
与反常性栓塞、脑卒中、偏头痛等疾病的发生
密切相关!
要说“小心眼”,先从一个病例讲起。南医三院心内科周滔主任,他曾经接诊过一位33岁王女士,这位女士非常注意生活健康,喜欢健身,身材不肥不瘦,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老年病”,五一节后却突发脑梗,晕倒在家。幸亏被及时送到医院救治,逐渐恢复清醒。
家人对此大为不解:这么健康的年轻人,怎么会突发脑梗?
进一步检查显示,王女士的心脏有个“洞”——卵圆孔未闭。医生推断,这是她突发脑梗的原因。
周滔主任讲,传统观念认为,脑梗只在老年人中多发,不过现在中青年人患病人数在急剧增加,主要原因是精神压力大、饮食多盐多油多肉、熬夜抽烟喝酒,引发了高血压、高血脂与高血糖,这些都是引发脑梗的危险因素。但上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并没有这些危险因素,她怎么会无缘无故就得了脑梗了呢?后来经过系统筛查,终于发现了她有“小心眼”结构(学名叫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胎儿心脏上存在的一个开口,是胎儿出生前生长发育必需的生命通道;
当我们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来自母体的脐静脉血,通过卵圆孔进入我们的左侧心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胎儿出生后,卵圆孔开始逐渐闭合通常在半年后完全关闭,有的会持续到1岁左右,但也有部分人卵圆孔处的隔膜始终未能完全闭合,留下一个永久性的裂缝就被称为——卵圆孔未闭。
周滔主任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均为反常栓塞的高危因素。受伤/手术后制动、乘坐长途汽车或飞机后易患深静脉血栓;高凝状态,特别是遗传性高凝状态也是血栓来源的重要因素。
排便、负重及卒中前即刻 Valsalva动作,甚至睡眠呼吸暂停可促进反常栓塞的发生。另外,雌激素、妊娠、右心或置入器械表面血栓者,其反常栓塞的风险同样增加。
如果“小心眼”很小、没什么特别影响,可不用干预。当慢性或短暂右心房压力升高超过左心房压力时,就会推开原发隔;如果“小心眼”的大小足够血流通过,就会形成一个静脉血液进入动脉的异常通道,使得静脉中存在的细小栓子有机会直接进入颅脑,造成堵塞,这种情况就应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卵圆孔未闭”的人群来说,由于心脏内多出一个“小洞”,身体内一些杂质就会从未闭的卵圆孔避开肺循环直接到达脑部动脉,从而引起偏头痛发作,严重的甚至还可引起脑栓塞。
近年来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人群中发生脑卒中、头痛、外周动脉栓塞等风险较正常人群成倍升高。
国外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为30%-40%,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更是高达48%-70%,是正常人群的2倍多;
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静脉微血栓矛盾栓塞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等),没有经肺循环清除,触发了偏头痛;
有研究发现不明原因卒中的患者,偏头痛患病率为42%,其中62%为有先兆者,而卵圆孔封堵术后1年,60%的偏头痛完全缓解,其余40%达到部分缓解。
做心脏检查:经胸心脏超声(常规)+右心声学造影;
或经食道心脏超声+右心声学造影;
没有症状、未对生活造成影响的情况,可以不用处理。成年人卵圆孔未闭出现了症状,则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治疗手段:卵圆孔未闭的治疗应根据危险因素的高低进行个体化评估、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针对有脑栓塞合并卵圆孔未闭的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介入治疗则是使用封堵器封堵裂缝。
微创后一个月需来院复查经胸心脏超声;
微创后三个月需来院复查经胸心脏超声;
微创后六个月需来院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右心声学造影;
专家介绍陈霞
南医三院心内科心脏超声室
副主任医师
每周三上午出诊
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从事临床超声诊断专业17年,擅长经胸超声及经食道超声的实践操作及临床超声诊断,对于广泛开展的术中超声监测及引导方面(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等)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入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等疾病的超声诊断, 对国内外前沿超声技术有独到的见解。
擅长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超声和经食管超声的诊断。心脏病患者手术疗效的术后及长期随访。心脏同步化治疗的超声评价、心功能评估。心脏声学造影检查。
参考资料:
1.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预防中国专家指南[J]. 心脏杂志, 2021, 33(1): 1-10.
图文审核:陈霞
图文编辑:何婷
本文是周滔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