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肠外科提醒您吃粽子切忌“囫囵吞枣”
端午节来临啦!

亲朋好友,家人相聚,肯定离不开粽子相伴。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吃粽子的习俗,片片粽叶下白白的糯米和可口的红枣,让人垂涎欲滴,可粽子里的枣核却时常惹出大麻烦,不少人在端午节期间遭遇着枣核带来的痛苦经历,不堪回首。
既往就诊的病例中因囫囵吞枣而引发的事例让医务人员历历在目,急诊科、消化内科、耳鼻喉科、肛肠(普)外科对这些记忆犹新。在端午节误食枣核是比较常见的事件,多以老年人及小孩居多,误食枣核轻则造成食管、胃粘膜损伤,重者导致消化道穿孔引发感染,重则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误食枣核如何判断是否“卡”住了?
1.误食枣核后,若嗓子没有疼痛感,吞咽口水或喝水都正常,说明它已经顺利进入胃内,这样就相对比较安全了;若出现间断或持续性腹痛,不排除卡住胃幽门、肠道内,仍需重视,需前往医院就诊检查。
2.误食枣核后,若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疼痛,吞咽口水或者喝水时有哽咽感,并且无法缓解不适感,那么枣核有可能卡到了食管里,这时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专业的判断并取出。
3.误食枣核后,要观察近期排便的情况,如果枣核完整地排出,也没有出现疼痛以及呕血,或者是便血等情况,那么恭喜您没卡住很幸运。一旦出现了肛门部疼痛或者是呕血、黑便、血便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胃肠镜的检查来取出枣核,治疗黏膜的损伤,避免引发感染。
格外注意:老人感觉减退,卡枣核后可能感觉不到,小孩因为表达不清楚,也可能会延误病情,这两种情况下一定要引起重视,密切观察。
肛肠外科提醒您吃进去容易排出来可能就难啦!
因吞食枣核引发肛周脓肿的风险也很大,每年因吞食枣核后引发肛周脓肿疾病的人群不在少数,由于枣核两端尖锐,在通过被肛门括约肌包裹的肛管时,很容易刺伤肛管皮肤引发感染。所以因枣核引发肛周脓肿,可谓不胜枚举。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肛周脓肿最主要的症状是肛门部疼痛,疼痛往往剧烈,且持续性加重。肛周脓肿自行溃破后,疼痛暂时可有所缓解。高位脓肿可表现为肛门坠胀,常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存在。正常情况下,肛周脓肿自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成人的肛周脓肿主要因感染导致,如果感染的病灶不能去除,肛周脓肿愈合的可能性则不存在。部分肛周脓肿患者不做手术,肛周脓肿自行溃破后,疼痛感有减轻,因此患者便不再就诊,此情况存在严重的危险性,主要因肛周脓肿后期可形成肛瘘,而肛瘘存在可于患者体内逐渐地加重,会通过体内不断扩散,会导致肛门周围的炎症加重,此类患者必需进行手术。肛周脓肿基本上都是靠手术进行治疗治愈,因为肛周脓肿的自愈几率极低。肛周脓肿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肛周脓肿患者后续如果出现肛瘘,也应该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治。

切忌“囫囵吞枣”,愿您“肠痔久安”!
本文是朱虎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