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宣武医院晚间特需门诊,来了一位男性,39岁……
患者愁眉苦脸的坐下后,我问到,怎么了?哪里不舒服?患者肌肉结实、体态匀称、浓眉大眼,可为精壮。初看似乎并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患者诉,2月前的早上,突然出现了右上肢的无力和麻木,同时也伴有右侧面部的麻木。
患者因此至某三甲医院急诊就诊,医生经过检查后,初步拟诊急性脑梗死。

从上面的DWI序列可以看出,左侧顶叶和颞叶枕叶交接的散发高信号,相应的ADC呈低信号(未展示图片)。至此,急性脑梗死诊断明确,脑梗死的部位和临床症状也能对应上。患者常规的服用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同时输液治疗。由于症状本来就很轻微,几天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主观上无任何不适。
39岁,相当年轻,重点当然就是要查找病因,为什么脑梗了呢?
血管检查当然是首选,MRA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影像学报告: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重度狭窄……

仔细看看影像学片子,虽说是不是重度狭窄还可以再讨论,但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左侧的颈内动脉末端确有狭窄,尤其是与对侧对比后。同时,脑梗死的部位也和这个狭窄血管的供血区一致……
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管狭窄导致脑梗死发生,这么解释也合情合理……
话说,出院后,患者和他的朋友聊到病情。朋友强烈建议,你这么年轻就脑梗了,一定要好好找找原因,为什么得了脑梗呢?
在我院门诊,患者完善了甲功、免疫风湿、凝血、易栓症等多项血液化验均未见异常……让人十分意外的是,宣武医院的颈动脉超声+TCCD却和MRA的结果大相径庭……


可以看到,除了一个锁骨下动脉小斑块,颈动脉超声和TCCD基本没有异常……似乎,MRA的影像应该更为可靠。但是,这个是宣武医院强大的脑血管超声……既然MRA和超声的结果不一致,自然而然,那请老大哥CTA来做个评判吧。


从各个角度看,头颈CTA所示,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没有明显狭窄。头颈CTA的影像学报告:未见异常。
OK,至此,一个重要问题解决了,患者最初的MRA上的血管狭窄可能是一个假象。那么,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最初的脑梗死病因究竟是什么呢?

青年卒中、栓塞,那么最常见的一定是心脏的问题吧,考虑到患者健康的体魄,似乎不需要首先考虑房颤,那么自然需要先做个心脏彩超吧……

推测患者可能存在心源性的问题,但是心脏超声却未见异常……再次寻求血管超声科的帮助,患者进行了TCD发泡实验检查……

TCD发泡实验的结果让人眼前一亮,阳性,有栓子信号,这说明患者心脏循环中必定有分流。

最终,患者至心内科,做了多次经胸腔超声和经食道超声,终于确诊:卵圆孔未闭。
至此,真相大白。下面的问题就是这个未闭的卵圆孔该如何处理呢?
患者之所以再次到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因为心内科的结论是,这个未闭的卵圆孔很小,多次检查未探及分流信号,因此不建议手术治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患者脑梗死是不是由这个卵圆孔未闭所致,如果是,就应该考虑闭合它。
上面讲到,从影像学上,此次的脑梗死是栓塞的影像学表现。我问患者:当时你觉得上肢无力的时候,之前干啥事没有呢?
这时,我突然观察到,患者眼中有那么一丝的不自然,但是瞬间消失……
我看了看特需门诊那宽敞明亮的诊室和关闭的诊室门,我说:你看,这里也没有其他人,我是医生,你给我说实话,你真的啥都没干?
终于,患者面露难色,吞吞吐吐的说:早上,和爱人那啥那啥了……
通过一番交流,终于搞清楚了,患者在“那啥”前并无不适,过程中也没有感觉什么不对劲的,在“那啥”后就突然感觉有上肢无力了……
回过头,事后诸葛亮的捋一捋,事情的经过可能是这样的:患者在夜间睡眠中,较长时间的静止,可能在下肢、也可能在其他部位的静脉产生了小的血栓。清晨醒来,在have sex时,很可能有较长时间的憋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Valsalva动作。Valsalva动作引起肺部压力增高,进而引起右心压力增高,从而导致反向分流,栓子从主动脉到颈动脉,然后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引起栓塞。这个病例的结果是,我在门诊病例上写:根据目前检查化验结果和发病时情况,患者此次脑梗死考虑为卵圆孔未闭所致,建议在考虑获益和风险的基础上,手术闭合卵圆孔。患者目前服用氯吡格雷和他汀,我建议通用他汀,暂时只服用氯吡格雷。所有的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可能是100%,有时需要反复的检查和多角度的求证,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检查的准确度。
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眼神的交流很多时候也至关重要,察言观色也需要逐渐的积累经验和认识。
独木不成林,现代临床医学更是这样,高水平的多学科团队精诚合作,才有望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丝剥茧,进而得到事情的真相……
最后,医患的信任和良好配合也至关重要。临床中,我们总是希望尽快的明确诊断。事实上,多数疾病诊断的过程,一波三折才是常态,受限于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也并非所有的疾病都能够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此次分享的病例,患者不厌其烦的配合医生,反复的检查就诊,也是最终得到明确的诊断的关键……

OK,这就是今天分享的病例,环环相扣,假如您是本病例的患者或医生,您会和您的医生或患者携手走到哪一步呢?
本文作者:吴川杰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