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稀少背后的真相,才是更重要的
月经,是体现女性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也可以说是女性生殖健康的晴雨表。说到健康的月经,你是否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标准?月经周期(从上次月经第一天到这次月经第一天之间的间隔)一般是28天,前后相差不超过7天属于正常范围,月经周期短于21天属于月经频发,周期超过35天属于月经稀发;月经来潮天数是3-7天,短于3天或长于7天属于异常;行经期间没有痛经;正常情况下月经量在5-80毫升之间,少于5ml为月经过少,多于80ml为月经过多。
这样一个标准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很多女性朋友都达不到,从而出现月经异常的各种问题。比如有些人是月经量太大,有些人是月经量太小,有些是月经周期不规律,有些是月经频发,有些则是月经稀发。
今天为什么要专门说说月经稀发呢?它有什么危害呢?需要治疗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月经稀发?
月经稀发是指月经周期后延,不能按期来潮。一般月经周期超过35天以上称为月经稀发,但不超过六个月,超过六个月称为闭经。
二、月经稀发的原因
月经稀发的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
如果在有排卵性月经周期中出现,多半是因为甲状腺功能不足,患者的新陈代谢缓慢,卵巢内的卵泡发育迟缓,以致迟迟不能达至成熟阶段,卵巢不能正常排卵,造成间隔时间太久才排卵。有些患者自己在家记录基础体温或去医院进行B超监测排卵,可发现隔40余天甚至2~3个月才排1次卵,这种情况下,虽然月经很稀少,但月经的血量和持续的时间可能是正常的。
如果在无排卵性月经周期中出现,则是因为患者的妇科内分泌功能紊乱,卵泡的发育收到阻拦,一直不发育或还没发育到成熟就停止了,小卵泡退化闭锁导致排卵功能被抑制,就会出现月经稀发了。这种情况月经量可多可少,也有些会淋漓不尽。最常见的无排卵性月经稀发的原因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卵巢功能低下。
三、如何辨别自己是月经稀发?
月经周期错后35天以上,甚至40~50天,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具体表现如下:
1、有规律性的月经周期超过35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或以上。
2、有排卵者,基础体温双相,但卵泡期长,高温相偏低;无排卵者,基础体温单相。
3、子宫内膜活检:有排卵者,经期子宫内膜分泌欠佳;无排卵者,经期内膜为增殖期变化。此方法不用来作为常规检测方法。
4、鉴别诊断非早孕:早孕初期会出现月经延迟,同时伴有晨起恶心、呕吐,择食、乏力、嗜睡等早孕反应,早早孕试验为阳性。这种情况要避免误诊为月经稀发。
四、月经稀发需要治疗吗?
短暂的月经稀发本身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是一旦长期月经稀发,就要当心其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对机体有损害,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低下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如果有上述因素存在的话,除了对月经有影响外,如果无排卵的话还会导致不孕,如果患者希望生育,则应用促排卵药物治疗以促进生育。若不要求生育,周期时间不长于2个月者,也可不治疗。需千万注意的是,长期无排卵的话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而发生病变,所以需定期用药促使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避免发生内膜增生性病变。如因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月经稀发,还需注意补充甲状腺素,否则对身体其它系统也会有不良影响。因卵巢功能低下引起不排卵或稀发排卵而导致月经稀发的话,如果已经接近绝经期,可以不用促排卵治疗,只需定期用黄体酮撤退内膜;如为小于40岁的年轻女性,则应当心卵巢早衰及提前进入绝经期的可能,应该引起重视,到医院做系统检查和治疗。由此可见,月经稀发患者应该到医院检查,查明引起月经稀发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治疗。
(小结)
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陪伴我们走过漫长岁月几十年的“老朋友”,月经正常与否,提示着身体机能是否正常,对于月经异常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自我监测和及时就医,查明原因积极治疗,预防严重疾病的发生。
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卵巢功能低下、卵巢早衰,以后会专门分别和大家聊一聊。
本文是方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