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术后为什么会出现抽搐麻木的感觉?该怎么办?
有的患者朋友来问:甲状腺手术后感觉皮肤发麻、嘴角发木、甚至手脚抽搐,是咋回事,该怎么办?
这其实是甲状腺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甲状旁腺功能受损导致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因为甲状旁腺负责身体内血钙平衡,而钙和神经、肌肉以及其他多个系统都相关,所以当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便会出现低钙血症的表现——
就像是缺钙了腿会抽筋一样,当血钙不足时,便会出现例如四肢和口周感觉异常、刺痛、发紧、麻木或手足痉挛僵直或抽搐。
甲状旁腺难以识别,娇弱易受伤
位置不定:甲状旁腺多数位于甲状腺附近,通常为4个,上下左右对称分布。
上面的两个甲状旁腺位置相对稳定,但下甲状旁腺的位置不固定、不好找,有的可能存在甲状腺腺体内,这样在切除甲状腺腺体时就可能连同甲状腺腺体一起被切掉,无法将其保留在原来的位置。
难以识别:甲状旁腺很小,一般只有数mm,很少>5mm,有时候颜色、形态和脂肪颗粒、淋巴结相似,所以很容易混淆而误切。
血管娇弱:这么小的甲状旁腺,供养血管也非常纤细,不仅容易受损伤,而且受刺激容易痉挛,从而出现血供障碍,因此即使手术中保留甲状旁腺但术后可能依然会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血供障碍是临床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
甲状旁腺本身容易受伤,尤其是在甲状腺全切、需要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以及要再次手术时,甲状旁腺受损的风险会增大很多。
甲状旁腺受损后视情况治疗和恢复
甲状旁腺的损伤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暂时性的损伤概率大约是10%~15%,永久性的损伤概率大概是1%~3%。
暂时性的损伤:
比如手术中伤到了甲状旁腺的血管,或者是某些血管术中必须要切断,但这些血管关系到甲状旁腺的血供和回流,所以当血供不上或回流受阻,就对甲状旁腺造成了功能的损伤。
对这样的情况,当甲状旁腺血供恢复、淤血消去后,一般2个月左右,甲状旁腺功能即可恢复。
如果某个甲状旁腺被肿瘤侵及,也需要一并在术中切除,那么也同样会引起暂时性的低钙血症。切除甲状旁腺导致的功能下降,会逐渐被其他保留的甲状旁腺代偿,直至能够满足人体的需要。
在甲状旁腺暂时性损伤的过程中,补充钙剂和促进钙剂吸收的维生素D,通常就可以缓解。等甲状旁腺功能恢复后,就可以不再补充了。
永久性的损伤:
如果甲状腺是双侧切除,尤其合并清扫双侧中央区淋巴结,那么发生低钙血症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对于永久性的甲状旁腺损伤,往往需要长期的静脉或口服钙剂、维生素D。
这的确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的困扰、甚至是生活质量的下降,好在永久性损伤概率很低,而且现在也有了多种术中保护甲状旁腺的技术方法。
降低甲状旁腺受伤,技术、医生都至关重要
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生水平的提高,已经能够实现更好的做到术中识别和保护甲状旁腺。
首先,目前对医生们培训的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就是尽可能的把甲状旁腺原位保留不动,同时保护其血供,所以这也对医生的手术操作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技术到位、有足够手术经验的医生,是能够显著降低这种手术并发症的。
其次,术中还可以用正负显影技术、荧光标记等技术来辅助辨别甲状旁腺的位置,进而避免伤及或混淆误切。
目前比较常用的比如纳米碳负显影技术,利用纳米碳悬浮液这种“染料”,将甲状腺和周围淋巴结黑染,而甲状旁腺不被染色,这样就能更容易鉴别出小小的甲状旁腺。
另外,当医生切下甲状腺组织或中央区淋巴结标本,还要进行一个“搜索工作”,看其中是否有误切的甲状旁腺组织,如果有,往往就要通过自体移植来补救。
自体移植就是把甲状旁腺切碎后种植到身体其他组织里,比如胸锁乳突肌、胸肌、斜方肌、前臂、腹壁等。
对于不能保留或误切的甲状旁腺,自体移植能够明显降低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
所以,患者朋友们不要过于担心甲旁减,在选择专业的医生之后,和医生认真配合,也能减少相关风险,更好缓解术后症状。
和医生的配合,不只是在术前、术中,还有术后。
术后如何做
首先说一个比较重要的一点,患者和家属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手脚麻木的情况,有的话需要及时反馈给护士或医生,以便及早发现和采取措施。
术后为了预防低钙症状,对于甲状腺全切,常规除了静脉滴注外,还会给予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
不要觉得只是钙片,就不重视。
预防性的补钙是减少低钙症状发生的最有效方式,同时积极补钙也有利于甲状旁腺功能的恢复。
出院后遵医嘱复查,监测是否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低钙血症。
话说回来,虽然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而且现在术中有保护、术后有监测,多为暂时性损伤可恢复,但手术毕竟存在风险,无论手术范围是大是小。
所以平时还得对甲状腺多予关心,如果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考虑良性,不需要干预就做好定期随访;如果恶性风险高,除了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微小癌可以不手术、以观察为主。对于其它恶性结节,及时尽早手术干预,有可能降低手术风险,也能够让术后恢复更好、复发几率更小。
本文是李德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