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忽视的“口腔溃疡”背后危害
建磊磊 管剑龙
小时候,说起口腔溃疡,大人们常说是缺少维生素了。
长大后,说起口腔溃疡,总认为是上火了。
接触医学后,我们才发现口腔溃疡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之一或药物的副作用……接触风湿病学,我们终于认识反复口腔溃疡则是白塞病的早期信号。
30岁女性,反复口腔痛性溃疡10余年,最初每年3-5次,每次1周可愈合,并未重视。近1年口腔溃疡发作频繁,每月1-2次,每次4-5枚溃疡,迁延不愈,同时出现外阴溃疡、视物模糊,看过口腔科、眼科,依然反复发作,困惑了很久的难题随着在网络上看到“白塞病”的字眼后就诊风湿免疫科,得到了有效解决。那么,今天我们来揭开“白塞病”的神秘面纱,谈谈被误会的“溃疡”。

什么是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为最常见首发症状,逐渐伴发外阴溃疡、结节性红斑等皮肤粘膜病变为基本临床特征,可能选择性发生免疫性眼炎、胃肠道溃疡、主动脉瓣返流、静脉血栓栓塞症、动脉瘤、动脉狭窄、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或血细胞减少症等1-2个寡器官损害的变异性血管炎。顾名思义,最常见首发为反复口腔溃疡,但不局限于口腔溃疡,还可以出现外阴溃疡、肠溃疡等。
如何识别白塞病的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为口腔黏膜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进而口腔黏膜发炎、表层坏死性脱落形成的凹陷性病损,可以是单纯的口腔粘膜疾病,也可以是一些疾病的部分临床表现。所以,在初期发作口腔溃疡时,我们需要敏锐识别出口腔溃疡的疾病类型。
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至少10%-25%的人患有此病;圆形或椭圆形溃疡;临床特征为“红、黄、凹、痛”,即周围红晕带、被覆黄假膜、中央凹陷、疼痛明显;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系统疾病、环境等有关;具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
白塞病的口腔溃疡:除复发性口腔阿弗他溃疡,尚有外阴溃疡、结节性红斑、眼炎、胃肠道溃疡、主动脉瓣返流、静脉血栓栓塞症、动脉瘤、动脉狭窄、关节炎、神经系统损害或血细胞减少症等其他表现。
警惕肿瘤可能的口腔溃疡:位置固定,好发于口腔内的“危险三角区”—舌腹、舌缘、口底、软腭复合体;多单发较大溃疡;底部凹陷较深;溃疡深浅不一;边缘不整齐;形态不规则;质地较硬;痛感往往不明显;长期不愈合;副肿瘤天疱疮则是病情极为严重,眼睛发红、口腔外阴广泛糜烂。
创伤性口腔溃疡:有口腔内残根、残冠或不良修复体的刺激等创伤因素;深浅不一;形状不规则;无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去除创伤因素愈合快;创伤因素长期存在的老年人,可能会转变为口腔癌。
特异性的致病因素造成的口腔溃疡:如放射性口炎、结核分枝杆菌、单纯疱疹病毒及HIV病毒感染形成的口腔溃疡。
白塞病的严重后果
白塞病分为皮肤黏膜白塞病、眼白塞病、神经白塞病、肠白塞病、心脏白塞病、血管白塞病、血液白塞病、关节白塞病8型。皮肤黏膜白塞病预后最好;肠白塞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致肠穿孔、梗阻、出血、腹膜炎等并发症;眼白塞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或反复发作者,可出现前房积脓、白内障、青光眼甚至失明;神经白塞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死率高,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的第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5%,当出现脑干或脊髓症状、频繁复发、疾病早期进展和实质型NBD脑脊液细胞数增多时,预后不良;心脏白塞病伴主动脉瓣返流最常见,瓣膜脱垂常合并升主动脉扩张,常需Bentall手术治疗,有切口流脓、不愈合、主动脉瓣周漏、机械瓣膜脱落、反复手术等风险,术后需加强风湿免疫科与心外科的密切合作;血管白塞病可出现血栓形成、管腔狭窄、闭塞、瘤样扩张、内漏、吻合口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血液白塞病常见白塞病合并MDS,以中老年多见,80%以上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70%常伴消化道溃疡,多有发热、消瘦、血细胞减少。
白塞病如何治疗
虽白塞病尚不能根治,但通过有效治疗可达到症状缓解、病情控制、疾病复发减少。如仅是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等皮肤粘膜病变,不需要全身使用激素治疗,可选用沙利度胺、秋水仙碱、羟氯喹等药物。当出现皮肤粘膜以外的靶器官受累时,需要激素联合环孢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对预后较差的肠溃疡、神经白塞病、眼白塞病、血管白塞病有效。
偶尔口腔溃疡,莫要惊慌;如是反复口腔溃疡,务必去风湿免疫科筛查有无白塞病;白塞病不可怕,就怕我们对白塞病认识不足、诊断不及时、延误治疗。
本文是建磊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