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前须知
发表者:梅加明 人已读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面颊部发作性疼痛,呈“触电”样,突发突止,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发作前无明显征兆,刷牙、洗脸、吃饭、说话甚至风吹等均能诱发疼痛,起始口服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三叉神经痛特效药、其次为普瑞巴林)有效,随着病程进展、疼痛程度加重,药物逐渐降低直至无法缓解疼痛,此类患者由于被疼痛长期折磨,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与恐惧,对生活激情减低。
三叉神经痛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诊断,头颅MR检查一方面可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比如排除颅内是否有三叉神经鞘瘤、胆脂瘤等),另一方面仔细甄别三叉神经根及颅内段是否存在明显血管压迫。
三叉神经痛治疗:前期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一部分患者经口服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对于后期药物疗效明显减退或出现药物副作用(比如剥脱性皮炎、顽固性头晕等)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球囊压迫或显微血管减压术),也可以考虑放射治疗(伽马刀治疗)、因其见效慢、有效率相对低、复发率相对高,故而求其次。
显微血管减压术还是球囊压迫术,该如何选择?
显微血管减压术:如果患者年龄不大、没有严重基础疾病(心脏手术等),且头颅MRTA检查提示三叉神经根及颅内段被血管压迫明显;如满足这三个条件,建议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相对是一种去除病因的手术),优点在于:去除血管压迫神经的病因(目前国际公认的“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学说”)、术后无明显面部麻木等不适感、复发率相对低;缺点在于:需要开颅(从乳突后方形成骨瓣)、术中直接面对众多颅神经(外展神经、面听神经及后组颅神经等)、血管(小脑上动脉及分支、岩静脉及分支、小脑前下动脉等)、脑干(三叉神经发出的地方)、术后感染率相对较高等。
球囊压迫术:是通过套管穿刺针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通过套管针精准到达(需要一定技术,不然后面无法使得充盈的球囊成为“梨形”),通过向球囊内注射造影剂使得球囊成为所谓的“梨形”对三叉神经神经进行压迫数分钟。术中只要成“梨”满意,术后几乎100%疼痛即刻消失,当然也存在极低概率“穿刺不成功”、成“梨”不满意亦或无法“成梨”情况。由于三叉神经纤维包含细纤维(控制疼温觉)和粗纤维(控制触觉),故而术后疼痛消失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面部感觉减退(麻木感),术后3-6个月会一定程度缓解。优点在于:微创不开颅、舒适无痛苦、手术时间短、风险相对低;缺点在于:是一种破坏性手术,故而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眼部不适感。适应人群:年高岁数大、基础疾病多(心脏病、肺气肿等)、身体状况差、惧怕开颅、以及显微血管减压或伽马刀术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显微血管减压术与球囊压迫术,都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各有优缺点,是一种技术互补!
对于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而言,可以考虑行“球囊压迫术”;原因在于:如再次行开颅手术,一方面术中之间的Teflon棉(隔离血管与神经的垫片)与神经、血管及脑干存在黏连,难以分离,无疑增加手术风险;另一方面,在分离与神经黏连的Teflon棉势必对神经造成机械性损伤;
对于球囊压迫术无效患者而言,也可以考虑开颅行显微血管减压或/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因为球囊压迫术压迫的是三叉神经半月节(疼痛的二级中枢);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处理三叉神经出脑干端及颅内段压迫的血管,如术中未见明显血管压迫(尤其是动脉,大多为小脑上动脉)可以当时行感觉根梳理甚或切断,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进而有效控制疼痛。
关于显微血管减压术(3D模式视频)和球囊压迫如何成“梨”详见下面视频!
本文是梅加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