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少度发热,发热时如何处理和注意事项
一、测体温:可根据宝宝的年龄和病情选用测温的方法: 1、腋下测温法:最常用,也最安全、方便,但测量的时间偏长。将消毒的体温表水银头放在小儿腋窝中,将上臂紧压腋窝,保持至少5分钟,36 ~ 37℃为正常。 2、口腔测温法:准确、方便,保持3分钟,37°C为正常,用于神志清楚而且配合的6岁以上小儿。 3、肛门内测温法:测温时间短,准确。小儿取侧卧位,下肢屈曲,将已涂满润滑油的肛表水银头轻轻插人肛门内3 ~4cm,测温3~5分钟,36.5~37.5C为正常,1岁以内宝宝、不合作的儿童以及昏迷、休克患儿可采用此方法。 4、耳内测温法:准确、快速,不会造成交叉感染,也不会激惹患儿,该方法目前在临床或家庭使用已较为普遍。 二、发热定义: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通常采用肛温≥38°C或腋温≥37.5°C定义为发热。 三、发热可以由多种原因所致,如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体温中枢受损、产热散热障碍等。 发热机制: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作用在下丘脑体温调解中枢,使体温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造成发热。 四、发热的分类:按照腋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0°C为低热,38.1~ 38.9°C为中度发热,39.0~40.9°C为高热,≥41.0°C为超高热。 五、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增加基础代谢率(每上升1°C,基础代谢率提高13%,心率提高18次/分),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增加心肺负荷,持续发热细胞变性坏死,危及生命。 六、什么情况下用解热镇痛剂退热? 1、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 2、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 3、对于慢性病和危重病等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4、体温与舒适度有相关性:发热时,随体温升高,舒适度降低,但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5、对≥2月龄、腋温≥38.2°C,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给予退热药物。 如何评估发热患儿病情和舒适程度? 评估发热患儿病情和不适程度能早期识别危重征象,及时干预。缓解不适症状,使患儿安全、相对舒适地渡过发热期。舒适度的衡量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从宝宝的精神、情绪、进食、活动及睡眠等多个维度判断。

处于"绿区"的发热儿童可在家中护理,但需了解何时需要进一步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黄区"的临床表现,应尽快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红区"的临床特征,应立即就诊。 七、发热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1)遵循5R原则;即合适的病人、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量、合适的给药时间和合适的给药途径。 儿童发热的处理策略药物退热: ≥ 2月龄、腋温≥38.2°C ,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改善舒适度的护理措施:如温水外敷宝宝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这些措施与物理降温的概念不同。.不推荐乙醇(酒精)擦身,冰水灌肠等物理降温。八、退热药无效时处理原则:1、多在用药后30-60mi n体温开始下降,达峰时间3-4小时,对乙酰氨基酚持续时间4-6小时,布洛芬6-8小时。一般两次退热药应间隔4h以上;最好6小时以上。 2、加强护理,改善舒适度。 3、寻找发热的原因。 九、注意事项: 1、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因不能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2、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3、长期发热儿童的退热治疗不是主要目的。 4.肝功能异常伴发热选用布洛芬。心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肾功不全禁忌布洛芬。 5、禁忌G6PD缺乏的不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6、2个月以下的婴儿、新生儿禁用解热镇痛药退热。强调寻找病因,改善护理。 7、应当重视对于3月龄以下发热婴儿,需要测量生命体征(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并记录,必要时进行全血细胞分析、血培养、C反应蛋白检测、尿液检查(怀疑泌尿系感染时)、胸部X线片(如果存在呼吸系统体征)、便常规、便培养(如果存在腹泻)等。 参考2020版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本文是闫东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