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断「包皮过长」必须科学谨慎,区分阴茎疲软和勃起状态
患者提问:我今年23岁,阴茎疲软的时候包皮会长出来一截,但是阴茎勃起的情况包皮只是半包甚至有时候龟头可以直接就露出来,我这样的情况是包皮过长吗?需要做包皮过长手术吗?假如做了包皮手术我阴茎勃起情况下会不会皮不够啊?
张医生回复:你好,你的情况我已经了解,针对你的提问我将为你细致解答,如有困惑可进一步咨询我
第一个问题:你这样的情况算包皮过长吗?
男科学教材和一些百科里给出的定义是,包皮过长是指包皮覆盖于整个阴茎头和尿道口,但包皮仍能(手动)上翻外露阴茎头(区别于包茎,不能上翻露出龟头)。但是,这个定义太过模糊,由于阴茎勃起状态和疲软状态变化很大,你提的问题很到点子上,我相信这也是很多男性都关注的话题。但当你询问不同的医生时,他们给出的解释都很模糊,每个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给出自己定义标准的判断:
医生甲:包皮过长的定义指在非勃起状态,包皮盖住龟头,只露出一点或完全看不见;你是包皮过长,得做手术;
医生乙:包皮过长是指在勃起状态下,包皮包裹龟头,使龟头不能自然露出;你的包皮一点不长,不需要做手术;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定义和处理方式啊?你听了觉得很蒙B,我觉得也有点,但是我告诉你这是现实中你可能遇到的情况,真实存在,如假包换!
问题出在哪里了?我们细致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还没有结束,以下是我们团队的观点:
1、不区分阴茎疲软和勃起两种状态而定义包皮过长,显然是不科学的
由于长度的巨大变化,在阴茎疲软和勃起状态时,包皮和阴茎的相对位置也就出现很大变化,能够覆盖龟头的状态和范围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很多人疲软状态(长度平均8.3cm)覆盖龟头,在勃起状态(长度平均12cm)也许龟头就露出了。如此大的差异,不区分两种状态而定义包皮过长,显然是不科学的。
2、针对阴茎勃起和疲软两种状态,有人将其区分为真性和假性包皮过长
由于阴茎勃起和疲软两种状态差异较大,有人也将包皮过长区分为真性和假性包皮过长,即:真性包皮过长,是指阴茎勃起后龟头也不能完全外露,需要手动翻开;假性包皮过长,是指疲软状态龟头不能完全外露,但在阴茎勃起后龟头则可以自然外露。这种定义就显得比较科学,两边都是,只是一个是真性,一个假性。我们可以把这个定义拆解细分如下:
3、对于包皮问题,我们更应倾向于它是否对你造成了不良健康影响
包皮过长又属于一种疾病定义,只有引起健康问题风险的才能称之为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不同定义状态下可能的健康问题:
(1)真性包皮过长:明确需要干预
真性包皮过长由于勃起仍无法露出龟头,日常龟头暴露较少,更容易堆积包皮垢,引起异味或炎症,也会影响性生活,所以以此定义包皮过长肯定是没问题的。
(2)假性包皮过长:可以保守
假性包皮过长勃起时能龟头能够完全露出,龟头和冠状沟的清洁度会大大提高,健康风险相对很低。
(3)包皮过短:手术需谨慎
包皮过短问题,如果仅仅通过疲软状态衡量包皮过长,如果勃起状态龟头完全暴露,而包皮长度正好时,也属于假性包皮过长状态。这时如果再手术切除掉一段包皮,就可能引起包皮过短的问题,造成的影响更大。这就是你所关心的假如做了包皮手术我阴茎勃起情况下会不会皮不够的问题(问题三已解决)
(4)要与隐匿性阴茎相鉴别,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包皮过长的情况还要与隐匿性阴茎想鉴别,对于青少年或成人肥胖型隐匿性阴茎(有外观上阴茎疲软状态下阴茎短小的表现),多是会阴部脂肪堆积引起的阴茎被埋藏在皮下,使阴茎看起来外观短小,包皮过长。如果错误诊断为包皮过长,将包皮切除掉,也会引起包皮过短,影响勃起,使得隐匿性阴茎整形手术难以进行(隐匿性阴茎通过整形手术可以使阴茎短小外观上得到极大改观)。
综合来说,对于成年男性,应当依据阴茎勃起时,包皮覆盖龟头的状态,来判断是否为包皮过长(真性)的标准。
结论:目前的情况就属于假性包皮过长。
第二个问题:哪种包皮过长需要手术?
不管真性还是假性包皮过长,哪种情况需要做包皮手术直截了当给你建议
(1)包茎:龟头不管什么状态下都没有外露过,建议手术切除包皮;
(2)真性包皮过长:无论是否有其他问题,从整形美容观点,从追求阴茎外观、美感以及男性一点点小心思来说,都可以手术;
(3)假性包皮过长,伴随慢性包皮龟头炎、狭窄环或其他包皮问题:也建议手术,但要关注切除包皮的长短,防止勃起后包皮长度不够用,所以选择手术医院是尽量往大医院去;
(4)对比正常包皮和假性包皮过长,如果勃起包皮长度正好,则不建议再做包皮切除手术;
(5)对于成人和儿童,都应该清晰鉴别包皮过长与隐匿性阴茎,隐匿性阴茎千万不能切除包皮,应该做隐匿性阴茎整形手术。
包皮是很多医生认为不起眼的小问题,但就如那句名言“只有小器官,没有小手术”,在阴茎整形技术的发展下,对包皮过长的判断也会越来越精细,包皮整形手术的效果才能越来越好。包皮手术一生可能只有一次,一定要认真对待。
本文是张高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