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岁重度子宫脱垂患者面临子宫切除,我院妇科巧施手术为患者解忧!
35岁的王女士曾顺产2胎,丈夫体贴,孩子乖巧,本来生活无忧,家庭幸福。但近1年来王女士非常苦恼:她发现阴道口脱出一块东西,并且逐渐增大,一开始如乒乓球,近期增大至小苹果样。脱出的块物已经影响她的行走及工作,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医师诊断是子宫脱垂,但多家医院医师均告知需要切除子宫治疗。自己才35岁,就要切除子宫?!这诊断犹如晴天霹雳,王女士难以接受。
经多方打听,王女士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我院妇科顾问柳晓春主任医师。柳主任详细询问病史,并通过检查后确定了她“子宫和膀胱脱垂”病情,且症状已接近重度,确实需要手术治疗,但可以保留子宫。
听到专家这样说,王女士忐忑的心放了下来,但在接下来采取什么样的手术方法时,王女士又犹豫了,因为目前保留子宫的手术方法大多需要使用网片来加强效果,可一张网片就需要1~2万元钱,这对于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她来说比较困难。
根据王女士的情况,柳晓春主任和科室医师们再次对王女士的病情进行讨论和研究。“不用网片保住子宫,还要保证手术的效果……”这无疑对医生而言是个挑战。经科室讨论后最终决定不采用网片,用阴式加腹腔镜两种微创手术结合的方法解决王女士的问题。
经过前期充分准备,柳晓春主任医师亲自为王女士实施了微创子宫悬吊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既保全了王女士的子宫,圆了她的心愿,又为她省下了一大笔钱。王女士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出院。
什么是子宫脱垂?
子宫是女性的重要器官,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子宫与前面的膀胱、后面的直肠,共同住在盆腔内。盆腔的底部有肌肉、筋膜及韧带等组成坚韧有弹性的盆底,将子宫、膀胱、直肠固定在盆腔的中上平面。当盆底组织受到损伤时,托不住盆腔内的器官,子宫就可能逐渐的往下移,甚至掉出阴道口,这就是子宫脱垂。子宫往下脱垂的同时也可能将膀胱和直肠一同带着往下移,同时出现膀胱(阴道前壁)及直肠(阴道后壁)的脱垂。
盆底组织受到损伤使盆腔内的器官发生下移(脱垂)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症医学上称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等)、压力性尿失禁、粪失禁及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为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器官脱垂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在阴道口外可触及下垂的组织,类似乒乓球,有下坠感,重度可能会影响到膀胱和直肠功能,表现为尿失禁或者排尿、排便困难,有时需要将脱垂的子宫或者阴道壁推回阴道内才可以大小便。一般情况下是早晨轻,下午活动后加重。不少人因为下垂的子宫或阴道壁导致长期行走困难,影响活动和工作,或由于性生活的不和谐影响夫妻关系,使个人生活质量及家庭生活也受到影响,目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被称作“社交癌”。
如果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怎么办?
及时就医,制定适合患者自身的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主要有盆底功能锻炼、子宫托等。
手术治疗可以纠正脱垂、收窄阴道、改善性生活质量。
妇科简介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佛山市医学重点专科、佛山市妇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同时也是国内经阴道系列手术培训基地、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拥有以阴式子宫系列手术为龙头,宫-腹腔镜手术、超声聚焦消融技术、盆底功能障碍手术、生殖器官矫正术等妇科系列高难手术同步发展的优势。妇科住院部新城院区有四个病区,禅城院区一个病区,共有260多张床位,既往每年服务住院病人6300余人次,提供门诊服务25万余人次。
妇科成立了“女性盆底疾病诊治”中心,专门研究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开设了“盆底功能障碍疾病门诊”,配备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拥有先进的尿动力学检测仪和盆底三维彩超等仪器,正确科学评估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的种类和程度,以指导治疗。有专门的盆底功能评估仪器和对轻中度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仪,对于严重的压力性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脱垂的病人,能开展各种手术方式,并利用自体组织进行盆底缺陷修复或保留子宫的就尽量不用网片,既为病人省下一大笔钱,同时又避免了网片带来的并发症。多种手术方式能充分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其中不用网片,利用自身组织修复盆底的手术闻名国内。常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妇科医师到此进修学习,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慕名来院就诊和手术。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科盆底疾病诊治中心成员出诊时间】

柳晓春 主任医师(妇科)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新城院区),周三全天(禅城院区)

郑玉华 主任医师(妇科)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禅城院区),周四全天(新城院区)

黄晓斌 主任医师(妇科)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新城院区),周四全天(禅城院区)

王玉玲 主任医师 (妇科)
出诊时间:周五全天(新城院区),周三全天(禅城院区)

陈永连 副主任医师(妇科)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新城院区),周五全天(禅城院区)

许正先 副主任医师(妇保科)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全天(新城院区),周一、三、四全天 、周六上午(禅城院区)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