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牙石
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表面上已钙化的或者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而成。
牙石形成后不能用刷牙的方法去除
根据沉积部位,以龈缘为界,分为龈上牙石(supragingival calculus)和龈下牙石(subgingival calculus)。
龈上牙石
沉积在临床牙冠,直接可看到的牙石称为龈上牙石,呈黄色或白色,亦可因吸烟或食物着色而呈深色。一般体积较大,尤其是在唾液腺导管开口处的牙面上沉积更多,如上颌第一磨牙颊面和下颌前牙的舌面。


龈下结石
沉积在龈缘以下的牙面上,肉眼看不到,需探针才能查到的称为龈下牙石,有时在X线片上也可见。龈下牙石呈褐色或黑色,较龈上牙石体积小而硬,一般与牙面的附着比龈上牙石更牢固。龈下牙石见于大多数牙周袋内,通常从釉牙骨质界延伸至袋底附近,在龈缘下分布比较均匀,但以邻面和舌面,腭面较多些。

牙石的成份
牙石中含70-80%无机盐、其余为有机成分和水。
无机盐的主要成分为钙、磷,钙约占无机盐重量的40%以上,磷约为20%,并有少量的镁、钠、碳酸盐和微量元素。
牙石的结构
根据电镜观察,牙石呈层板状结构,与身体其它处的结石相似。各层的矿化程度不一,其中有各种形状的结晶,呈规则或不规则的排列,还可见矿化了的细菌。
牙石的形成和矿化
牙石的形成分三步:
1.获得性薄膜形成;
2.菌斑成熟;
3.矿物化。
首先是菌斑的形成,菌斑为有机基质,即矿化的核心。矿化物质分别来源于唾液和龈沟液。最初,小晶体开始沉积在菌斑基质中,然后基质完全钙化,细菌也钙化。钙化先呈小灶状,逐渐增大,并相互融合成大块牙石。
菌斑形成后1-14天内开始矿化,逐渐形成结石。有些人龈上菌斑形成的时间不到2周,矿化已达60%-90%,也有几天就发生矿化的。不过,沉积发展成为晶体特征性质的陈旧性牙石需数月或数年。菌斑中除细菌本身可作为矿化的核心外,其它如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和食物碎屑等均可成为钙化的核心。
牙石的病因意义
牙石与牙周病关系密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牙石量与牙周炎呈明确的正相关。有研究表明,牙石的粗糙面并不会引起牙龈炎;消毒过的牙石在体内不会诱导炎症或脓肿。上述研究排除了牙石本身作为牙周病原始病因的可能性,其作用可能是继发的。
1.牙石粗糙的表面为菌斑的进一步积聚和矿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牙石对牙周组织的主要危害来自于其表面堆积的菌斑,由于牙石存在,使得菌斑与组织表面紧密接触,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
3.牙石的多孔结构也容易吸收大量的细菌毒素,牙石也妨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
小结:牙石是牙周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去除牙石是牙周治疗和疗效维护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曹采方.临床牙周病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84-85.
本文是暴冬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