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斜区脑膜瘤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例岩斜区脑膜瘤的患者。这名患者因为遭遇车祸发现了颅内肿瘤,肿瘤位于颅内位置最为隐蔽的位置之一,手术难度相当大,但是幸运的是肿瘤还处于早期阶段,并不是特别大。正如古人云,祸兮,福之所倚!车祸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但发现了一个早期可以治疗并且未必遗留后遗症的良性脑肿瘤,就不能不说是值得庆幸的了。



对于这样一类偶尔发现的肿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处理,如果确实因为肿瘤位置不佳、手术难度较大,是可以采用观察跟踪随访的,当然,也可以采用r刀的方法治疗。
根据病人的情况,我们也确实建议患者随访观察,当时,二个月后,患者开始出现症状了,患者出现左侧面部麻木不适,这是一个非常有定位价值的线索,肿瘤恰好位于三叉神经进入海绵窦的区域,肿瘤挤压了三叉神经,在右侧三叉神经清晰可见的层面,左侧的三叉神经被肿瘤不知道推移到了什么地方。
因为三叉神经可能被肿瘤推移或者包绕,r刀也没有办法保护三叉神经的功能,必须要做取舍了,但患者是成年人,没有选择的余地,他都要,既要完整的切除肿瘤,也要保留三叉神经的功能,毕竟肿瘤不大,而且刚刚出现症状。这确实让我们医生为难了。可是,谁容易呢?
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是社会发展水平跟不上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当前医疗的主要矛盾则是医疗水平跟不上患者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要求!所有,我们要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
针对这一例患者,我们选择了一个创伤很小的手术入路,乙状窦后入路。
针对手术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关于切口,弧形切口就能更好的显露必要的范围,还能保护下方肌肉的完整性,这些术后局部疼痛和脑脊液漏的风险就会降低。
沿着胸锁乳突肌在上项线的附着点剥离,保留一层完整的筋膜,有助于术后封闭创面,避免脑脊液漏。同时保留了完整的胸锁乳突肌的功能,术后局部肌肉痉挛性疼痛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将头夹肌头半棘肌当做一层从上项线沿骨膜完整分离,不仅减少了局部静脉出血的可能性,完整保留了枕动脉,有利于伤口恢复时的血供,将头夹肌头半棘肌从骨膜上分离后牵向后下方也可以达到足够的骨窗范围,同时避免离断肌肉,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根据术前定位的乙状窦后缘准确定位骨窗的范围,直接显露横乙转折点,必要时可以进一步显露乙状窦,将窦适当牵拉后可以增加骨窗范围,获取更好的外侧显露,也为下一步脑脊液的释放提供极佳的操作位置。

充分释放脑脊液后可见肿瘤,肿瘤包绕岩静脉生长,三叉神经被肿瘤推移,推向前下方。


采用显微技术将肿瘤全切除后岩静脉保留完好,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保留完整。
术后硬膜的缝合极为关键,这是避免脑脊液漏以及皮下积液的重要措施。我们采用了一针一线的缝合技术,而不是表面贴一层人工硬膜的操作,这样不仅减少了异物留存的可能,而且直接关闭了瘘口。
随着头夹肌头半棘肌的复位,将胸锁乳突肌进一步复位并且严密缝合,这样就做到了真正的解剖复位,解剖是功能的基础,这样,无论是肌肉的功能,还是解剖的层次的密封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术后影像学证实肿瘤被全切除,患者没有遗留任何功能障碍,三叉神经功能得以完整的保留,桥静脉的保护使得患者术后反应极轻。外展神经和滑车神经的保留让患者双眼的活动毫发无损!





本文是王之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