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专题
发表者:程惠凤 人已读
儿童上睑下垂术后康复指南(家庭版) 导读推荐:这篇文章是张丰院长专家团队根据我们大量的上睑下垂病人手术后护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经过数个月构思总结出来的,凝聚了张院长的全部心血和对患者的爱心,我在我的栏目中做了转载,希望我们做过手术的爸爸妈妈好好的阅读,仔细的体会,护理好自己家的宝宝的眼睛。
上睑下垂手术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向微创化发展。尤其近10年以来,随着材料学的巨大进步,使上睑下垂手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通过E-ptfe新材料代替额肌向上提拉的力量,手术的创伤已经可以做到微创。不断优化的手术方案,对儿童尚未发育的眼睑组织(皮肤,筋膜,肌肉,脂肪等)做到了最小化的扰动。原本需要住院手术,术后还需拆线的复杂过程被门诊日间手术,术后无需拆线的微创手术替代。更因为术后眼睑保持了原生态功能,使的眼形更显得流畅自然。特别适合于患有重度上睑下垂的低龄儿童。
儿童上睑下垂手术不同于成年人。
虽然儿童上睑下垂手术已经做到了微创,但术后的康复护理仍然非常之关键。我们特别强调“三分手术,七分护理”。儿童还没有建立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上睑下垂术后一系列的并发症,是每一个医生和家长都不能放松警惕的。
为了更好的保障孩子术后安全、顺利的康复,我们按时间节点总结了儿童上睑下垂术后半年护理的注意要点和各位家长朋友分享。也希望大家把自己好的护理心得和我们一起交流,让更多术后的宝宝顺利康复。
孩子从手术室出来后,基本上已完全清醒,呼吸、心跳、血压、血氧也已恢复到术前水平。部分孩子因为镇静药物的作用还会短暂的睡眠休息一会儿,这期间请不要主动唤醒孩子,最好让孩子自然清醒。
孩子清醒以后可以马上进食,我们恢复室的护理人员为孩子准备了香蕉、蛋糕、小米粥、酸奶,可以快速补充孩子的水份和能量。因为孩子的眼睛(单眼或者双眼)处于加压包扎的状态,会有轻度的不适,孩子出现哭闹一般是由于心里害怕或紧张而非因为疼痛。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多和孩子说话,抚摸孩子。经过进食水和短暂的适应,孩子的紧张情绪会逐渐缓解,可以带孩子离开恢复室去大厅游戏,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在术后两个小时,我们会为孩子做一个离院的评估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带孩子离开医院回家休息。手术当晚,家长不需要特殊护理,只需要冰敷术眼三到五次,每次十分钟左右即可。我们的医护人员也会上门查房服务,帮助家长做好术后护理。
从术后第二天来医院打开加压绷带后,家长就要负担起孩子术后护理的“重任”。
说是“重任”,其实只有两部分内容:一是日间按时点眼药水,二是晚上帮孩子封眼。可问题也来了,孩子白天不配合点眼药水怎么办?晚上孩子不配合封眼或者家长无论怎么封眼都感觉封不严怎么办?
孩子点药水不配合。
大多数孩子在刚开始接触点药,会因为紧张害怕,需要家长多加安抚,我们的经验是经过家长的悉心交流,经历2-3天的护理后,大多孩子能接受点药这件事。
点药需要用食指或中指扒开孩子下眼睑,把药水滴进去下睑结膜囊。把滴眼液滴进去,本次点药就结束了。
“封眼”封不严怎么办?
术后最初几天,对于“封眼”这个老大难,家长总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封眼之前,首先要梳理孩子的睫毛,确保睫毛是往外的,没有扎着或者剐蹭孩子黑眼球。然后开始清洁眼角、脸颊、额头上的油性分泌物,把一些油脂和脏东西全都擦掉。轻轻扒开孩子下眼睑,把封眼药膏涂至下睑结膜面(注意:挤药膏的长度应和睑裂长度相等,药膏不要直接涂抹到眼球上。)。贴胶布的时候,注意先把脸颊上的药膏和眼泪擦一擦,免得粘不住。尽量从脸颊靠下的地方往上推,经过眼睑,穿过伤口三个点往上,贴在额头上。胶带不宜过长,太长的话孩子睡着后容易漏缝隙,影响封眼效果,也不宜太短,太短拉力量太集中,孩子脸变形严重,影响孩子休息。
这个封眼就比较好很明显能感觉到张力,而且并不太紧,注意贴脸蛋的胶布位置比较靠下,长度也刚好。
这个太松完全没有力量,脸颊胶布贴的太靠近下眼皮
这个太紧孩子受不了
在术后最初一个月的护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围绕着眼睑闭合不全和术后消除水肿的问题。那在术后的护理中我们可以重点做到以下的几项,宝宝的康复就不用担心了。
1、保持眼内湿润
人工泪液的使用和眼药膏(氧氟沙星眼膏)的“封眼”处理,对孩子的眼睛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在家里准备一个加湿器,或者多放一些水在屋里。出门玩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经常揉眼,频繁挤眼,来判断是否需要点药。通过有效的术后护理,孩子出现状况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2、正确使用冷敷和热敷
术后第一周,以冷敷为主,每天冷敷术眼三到五次,每次十分钟左右,可以非常有效的止痛,消肿。一周后改为“冷敷-热敷-冷敷”(冷敷开始,冷敷结束,切记!),每天可以做三到五个循环,持续一个月。可以有效的促进术眼血液循环,利于伤口恢复,对睑板腺的功能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严防磕碰
孩子的顽皮天性使然。术后三个月之内,植入材料还没有完全和我们人体组织相浸润生长,这段时间如果出现严重磕碰,很有可能造成术后回退量的增大,甚至“掉下来”,回到手术之前的状态。等术后4—6个月时材料稳定后,就没那么大的顾虑了,如果发生了严重磕碰,需要家长第一时间给予冰敷处理磕碰位置,如果正好磕碰在材料位置,又有比较严重的红肿、出血,家长需要观察上眼睑是不是掉下来了,如果发现明显回退,要及时就医,甚至考虑做手术修复治疗。
4、材料术后排异问题。
新材料排异率为千分之六,虽然极低但家长也要了解。针对于排异,我们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比如针对性的抗排异治疗。同时,我们推出“上睑下垂术后无忧计划”,家长可以自愿参与该计划,来确保孩子在术后即便出现“排异”问题,也可从容面对。
5、闭合情况的改善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恢复情况不同,整体上来说,孩子术后闭眼问题会逐渐改善。
大眼睛的孩子,这个问题比较明显。我们可以在材料稳定后进行人为的训练孩子闭眼轮匝肌的力量来克服这个问题。一般我们建议3个月以后再考虑是否训练,每次复查的时候,家长可以把自己的观察和医生沟通,并及时得到医嘱,按照医嘱进行护理。
6、弱视和斜视的关注
由于上睑下垂的宝宝长期处于眼睑遮挡的情况下,大多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形觉剥夺性弱视,在手术之前,由于遮挡和孩子不配合等种种因素,很难检查彻底,所以术后1个月复查时我们需要详细的检查孩子视功能,如果有问题,我们视光医生会帮助宝宝通过一对一训练以及家庭训练重新建立恢复视功能,让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得到一个清晰生动的世界。
术后一个月复查内容:关注孩子的屈光状态、视功能发育有无异常?术眼回退量是否正常?用药是否需要调整?
术后三个月复查内容:我们重点检查角膜的健康情况。眼球运动以及眼睑闭合是否需要进行闭眼轮匝肌训练。必要的视功能检测也是对孩子眼健康的必要保障。
术后半年复查内容:观察手术眼稳定情况,弱视等问题是否已经明显好转。每天使用的人工泪液是否可以减量。封眼也可以慢慢停掉了(不要突然就停掉,要有两周的缓冲期)。
手术半年以后,绝大部分孩子已经完全融入正常的社会环境,他们不再关注自己的眼睛,周围的人甚至不能发现孩子的眼睛曾经做过手术。孩子的身心朝着更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一切和家长的辛苦付出密不可分。
张丰医生解读:儿童上睑下垂“三分手术,七分护理”,我们特别希望家长和医生共同努力,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术后康复。
感谢周园峰医生为本文提供大部分术后护理资料。
——美和医疗专家团队
更多精彩内容: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ykyg_7643850771.htm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ykyg_7652681607.htm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ykyg_7648568180.htm
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ykyg_7656608447.htm
5.上睑下垂系列之十三:上睑下垂合并斜视先治疗哪一个?
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oice_6057980342.htm
6.上睑下垂系列之十八:高分子新材料手术后眼内能够生存多久?是否需要取出?
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oice_6058049240.htm
7.上睑下垂系列之十九:哪些孩子需要做硅胶悬吊手术?
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oice_6058057602.htm
8.上睑下垂系列之廿一:复发的上睑下垂二次手术为什么很难做?
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oice_6058086343.htm
9.上睑下垂系列之廿八:孩子的上睑下垂会不会遗传?
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oice_6058160963.htm
10.上睑下垂系列之三四:上睑下垂手术后要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弱视治疗
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oice_6058214068.htm
11.上睑下垂系列之三五:上睑下垂手术并发症有哪些?
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oice_6058223064.htm
12.上睑下垂系列之三九:上睑下垂手术前为什么要做贝尔氏现象检查?
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oice_6058419168.htm
美和专家简介
本文是美和眼科医疗专家团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程惠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