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息肉的注意事项
很多做过肠镜的人可能会这样的疑问:「我刚做了肠镜,医生说里面存在息肉,啥是息肉?我只要切了是不就可以了?还需注意什么?会癌变吗?」关于这个问题。想到很多人都存在疑问,今天本文就带大家正确了解肠息肉。
它是一种异常生长的组织,发生于肠黏膜表面,向肠腔内突起,可能是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恶性组织,病理定性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
1临床表现
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多少,临床表现不同。较小的息肉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大一点息肉会存在:
(1)间歇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该症状为血管损伤导致,以鲜红色为主。可能继发有感染,此时表面粘液量明显增多,甚至出现粘液血便 ;患者自觉有里急后重感,存在排便异常,可能出现便秘症状,也有可能排便次数增多。长蒂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长蒂且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等症状。
(3)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

2
发现肠息肉后怎么办
首先,虽说息肉目前已经很常见,但也一定不要忽视,要加以重视,进行相关检查,切除息肉,警惕癌症找上门:有学者针对于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来自于结直肠息肉,比例高达 95%。正常粘膜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出现增生,进而形成腺瘤,最终出现癌变,该过程大约需要经历 5~10 年。如病理类型出现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腺瘤,则归于高危人群,需积极干预、密切随访。切除息肉之后,也要定期复查。临床上通常根据病理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息肉家族史、健康状况及既往病史来决定复查时间。

3
哪些人群需格外注意
① 超过 40 岁的患者患结肠癌的几率明显增加。
② 许多患者曾有肠道症状,表现多种多样。部分患者以反复黑便为主,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有的患者便潜血检查提示阳性,经系统上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考虑该疾病可能 。如患者出现排便异常,有慢性腹泻症状,或便秘症状持续加重,长期不缓解,患该疾病的风险增加。
③ 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者;
④ 本身有炎症性肠病,需要行药治疗,此类患者要注意之后恶变的风险。
⑤ 既往患有大肠癌或息肉,经手术或内镜治疗后需要关注。
⑥ 既往盆腔疾病需经放射性治疗者;有胆囊切除病史者。

4
如何预防
① 定期检查: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发现早期病变,有效进行处理。关注于提示大肠癌的信号,确定是否出现早期症状。当患者大便习惯改变,有腹泻、便秘交替症状,粪便中有血液相混,或者以黑便的形式出现都需要关注。注意大便形状,如有变扁变细的情况提示大肠癌的可能。

② 改善饮食习惯: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不要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适当控制高脂肪性食物,减少动物性脂肪。饮食科学合理,多补充膳食纤维,此类食物品种众多,魔芋中的含量相对较高,是适合的食品种类;大豆及其制品营养丰富,可以适当多吃;海藻类也是较好的选择。进食富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c 的食物,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补充维生素 E,适量进食干果,如核桃、花生等;奶制品营养丰富,每日食用;海产品中也富含维生素 E。同时还要加强微量元素硒的补充,麦芽、鱼类中含量较多,蘑菇也是很好的选择。调整主食的种类,增加粗粮、杂粮的摄入,做到粗细适当。

③ 防治肠道疾病:如有不适及时检查,有效预防各种肠道疾病,如息肉、血吸虫病等。重视肠道息肉,发现后尽早处理。腺瘤性息肉是五大类大肠息肉中最严重的一种,作为真性肿瘤性息肉有可能发生癌变,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如检查提示存在结肠腺瘤,需要尽快加以摘除,避免由良性转变为恶性,术后病理检查明确。

本文是龚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