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诊指南】脑瘫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对于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来说,首要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年龄越小则产生的效果越好;年龄最大不要超过6周岁,因为这个阶段前正是儿童大脑发育的最高峰。通过语言信息的激发,可增加其对信息的反馈能力,促进脑细胞的恢复,使内在的智力语言功能得到较好地开发。
脑瘫治疗在时间上越早越好,不仅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还可防止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等继发症,减轻致残率。对于对于0~2.5周岁的脑瘫患儿我们应尽早进行脑瘫基础康复治疗,可以保持肢体正常发育,避免因长期肌张力过高导致肢体畸形,从而为日后的手术治疗奠定基础。
脑瘫的康复治疗有以下原则:
一、对脑瘫患儿进行评定,制定治疗方案,遵照评定--制定治疗方案--手法治疗--再评定--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手法治疗,循环方法地进行。
二、对脑瘫患儿进行手法治疗时,要使患儿在负荷体重的情况下进行运动,以便使患儿有感觉准备,调整自身的身体状况来适应外来压力和刺激。这种原则也是要结合患儿的运动发育过程进行,做到循序渐进。
三、在脑瘫患儿的治疗过程中也要尽可能给予患儿正常的感觉-反馈刺激,采取多种体位和方式,使适当的姿势反复出现,但又不能让患儿长期应用一种运动模式,不能采取爆发样的刺激手法。在治疗过程中要使患儿不断输入正确的运动感觉,从而产生正常的运动模式。
四、要掌握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运用一些必须的基本运动,在促进单纯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形成复杂运动。
五、对小儿脑瘫出现的肌肉痉挛的处理原则要采用能减少异常姿势反射的体位与姿势,操作手法应以反射性抑制模式为主;通过反射性抑制模式的操作,诱导患儿出现正常的运动模式;在训练中注意不要限制患儿自由,不断减少支持力量和支持范围,引导患儿自出出现所希望的效果,自我控制。
六、脑瘫患儿往往存在粗大的整体运动模式,治疗时应注意纠正和抑制,促进分离动作的建立和发展;联合反应也是脑瘫患儿通常出现的问题,因此治疗时不要进行强度多大的活动,以免使其精神紧张,不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内容过多,过于疲劳的训练。
七、脑瘫患儿对自己的动作没有正常的感觉,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整体以及各部位在空间的位置关系。因此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以使其运动感觉与视觉、触觉、本体感觉及体表感觉相结合,提高运动与感觉以及各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中枢的感觉统合功能。
八、对脑瘫患儿在手法操作上要注意,手的触摸刺激要适应每个患儿的不同感觉,力度要适当,治疗时手指应呈伸展状态,全手张开,用手掌和整个手指给予患儿充分支持,不同程度的压迫、刺激;同时进行微妙的调节,不要频繁变换手的位置,以免给患儿产生混乱的感觉刺激。
九、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发育、智能、性格、情绪状况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如婴儿期尚未形成自我意识,应以康复师为中心,促进手法为主体;幼儿期已形成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应尊重患儿意愿设定治疗场面,帮助他逐渐丰富感觉运动经验;学龄前期要设定为入学做准备的训练场面;学龄期要与学校合作,应促进患儿全身心的发育,治疗中不能只注意运动功能的提高。
十、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动患儿的兴趣和主动性,结合患儿的兴趣进行治疗,不断变换治疗场面,提高患儿对成功的欲望,使患儿有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脑瘫的康复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患儿、家属、医疗机构及全社会的配合。
本文是常崇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