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胖瘦高矮怎么看?看公式!
各位宝爸、宝妈、宝宝们大家好,我是小儿外科医生 贾晋荣:
平日里工作中,常有家长问:“医生,我家宝宝现在6个月,体重……是胖是瘦啊?”
OK,今天说书人就给大家说点干货——宝宝正常身高、体重的估算方法!
一、体重。
首先,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3.3kg(6斤半左右),一般男宝比女宝重2两(100g)。当然,如果宝宝出生体重不到6斤半也不用太紧张,略微轻个几钱几两的,问题不大。如果宝宝出生体重太低——出生体重<2500g,称为“低出生体重儿”,就需要注意了,最好让新生儿科医生进一步评估。(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产科大夫都会提家长们考虑到的,早就把儿科医生提溜过来啦)
宝宝刚出生,因为会有不少的粪便(胎便)排出,所以体重在生后头几天会有下降,这是正常现象,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生后7~10日就恢复出生时的体重了。
小儿出生后最初三个月(1~3月龄),肉肉长得最快,每周增加200~300g;
4~6月龄时,每周增加100~200g;
7~9月龄时,每周增加80~100g;
10~12月龄时,每周增加50~80g;
好啦,汇总成一个简要公式,大家记好了哦:
1~6月龄宝宝的体重(g)=出生时体重(g)+月龄×700;
7~12月龄宝宝的体重(g)=6000+月龄×250。
注意单位啊,各位同学们,是“克”哦。
宝宝生后第二年内,全年增加2.5~3kg;
宝宝1岁以后的平均体重(kg)=年龄×2+(7~8)。
再次提醒啊,这里的单位是“公斤”。
青春期(男孩12~15岁,女孩10~13岁)时,男孩每年增长5kg(10斤),女孩每年增长4kg(8斤)。
对于婴儿来说,体重是比较灵敏的体格发育指标,所以定期测体重,保证小儿迅速生长所需要的足够营养是非常重要滴(也就是说要给宝宝足够的“好吃的”o(* ̄︶ ̄*)o)。
当然了,在座各位宝爸、宝妈的工作一定是做到位的啦。
其实,工作中及生活中,大部分宝宝的体重都是比上面公式计算出的数值要高的,毕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营养水平也高了嘛(说书人默默地摸了摸自己肚子上的肥肉……)
二、身高(或身长)(3岁以下的宝宝一般需要躺着测,称为“身长”;3岁以上的宝宝可以站着量,称为“身高”)
1~3月龄的宝宝,平均每月增加3.5cm;
4~6月龄的宝宝,平均每月增加2cm;
7~12月龄的宝宝,平均每月增加1~1.5cm;
宝宝生后第二年全年增加10~11cm,以后每年递增4~7.5cm。
公式又来了!宝宝一岁以后身高(cm)=年龄(岁)×5+80;
青春期男童(12~15岁)每年长高7~9cm;
青春期女童(10~13岁)每年长高6~8cm;
影响身高的内外因素很多,比如疾病、营养、生活环境、遗传、体力劳动、精神活动等,各种内分泌激素、骨、软骨发育异常等。
顺便说一句,身高方面的个体差异要比体重的差异要大(嗯嗯,就是说对面的帅哥个头比我高,体重还比我轻呗!泪目555~~~)
人体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为“上部量”,耻骨联合上缘至脚底为“下部量”。
宝宝出生时,身体的中点在脐部以上(上部量平均为30厘米,占60%下部量平均为20厘,占40%)(就是“身长腿短”啦——就跟刘备似的);
1岁时,身体中点在脐部以下;
6岁时,身体中点至下腹部(约在脐部与耻骨联合之中);
12岁左右,中点在耻骨联合处,此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总算相等了~~~)。
儿童下部量的增长一般较上部量为快(主要就是长腿啊);
至12~13岁时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上部量的增长才相对加快。
三、身长与头长的比例
出生时,宝宝的身长为头长四倍;
两周岁时,身长为头长五倍;
六周岁时,身长为头长六倍;
成年时,身长为头长为八倍(当然,还有个别的“八头身”超模)。
四、生长轨迹现象
啥叫“生长轨迹现象”?就是说正常环境下,健康儿童生长是沿着自身的特定轨道,向遗传所确定的目标前进的,多大年龄长多大个是由“计划”的——这个计划是“刻在基因里”滴,你看厉害不厉害?
当营养不良疾病或激素缺乏时,儿童生长会逐渐偏离其生长生长轨道,生长落后了(宝妈们估计又吃不下饭了)
但是,一旦阻碍宝宝生长的因素被去除,儿童将以超过相应年龄正常的速度加速生长,以恢复到原有的生长轨道上,这一现象成为“追赶生长”。
追赶生长是2岁前小儿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生长受损害的时间较长,程度较严重,则追赶生长很难完成,虽有生长加速,但并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生长轨道中去——称为“不完全性追赶生长”或者“部分性追赶生长”——这个就有点可惜了。
所以儿童期由于疾病或激素缺乏导致的生长障碍,治疗开始的越早,就越能发挥遗传所赋予的生长潜能,追赶生长的效果越好。
OK,今天说了说宝宝体重、身高的常见估算公式,以及身材比例和追赶生长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本文是贾晋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