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颤的基本知识
心房颤动
人的心脏有2个心房、2个心室,正常心跳时依次是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心室一起舒张,完成一次心跳,人们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正常心脏的跳动频率每分钟为60-100次。心房颤(房颤)时,由于心房失去了正常有效的收缩功能,处于快速紊乱的颤动状态,频率可以快到350-600次/分钟,此时心室也会跳动快速而不规律,可达到100-200次/分钟。
心房颤动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时间,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在7天内,多数为48小时之内,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和 永久性房颤(不能自行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的)。根据房颤的病因,房颤可分为瓣膜性房颤(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后的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不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未接受机械或生物瓣膜置换以及未接受瓣膜成形术的房颤)。
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大约1%的患者年龄<60岁,但是80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在10%左右。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部分患者对自己罹患房颤并不知情,因此房颤的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
心房颤动的症状
常见表现: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晕眩或晕厥 • 排尿增加(更频繁地如厕)
严重表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急性心功能不全等症状部分患者房颤发作时,可以没有明显自觉症状。
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甲功异常、心脏外科手术后、心肌病、心肌缺血等;
高龄;
吸烟和饮酒;
其他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长期精神紧张、咖啡因、缺氧、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及某些药物影响等。
心房颤动的危害
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心功能恶化却是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房颤造成患者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倒等,导致体力、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房颤会诱发或加重并存心脏疾病,导致心衰、肺水肿、心绞痛、休克、猝死等。
房颤最严重的问题是会导致血栓栓塞。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而形成血栓。这些血栓随时可能掉下来随着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一旦“卡”在某处就会引起血管堵塞,造成肢体动脉、肠系膜动脉,甚至脑动脉栓塞,轻者致残,重者导致死亡。
需要反复就诊,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心房颤动的诊断
房颤的诊断并不困难,医生主要根据患者发作时的常规体表心电图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房颤。
除了常规体表心电图,还可以使用移动心电监测设备诊断房颤,包括动态心电图监测仪 (Holter)和事件记录仪。Holter 监测仪 可以佩戴1-7 天,事件记录仪可佩戴 几周。
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治疗的目的是尽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预防血栓的形成。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改善生活方式、积极纠正病因(如高血压、甲功异常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戒烟和限酒;
限制或不用含咖啡因的物质(茶、咖啡等);
生活作息有规律,避免熬夜;保持愉悦的心情;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房颤会引起心脏血凝块形成而导致卒中,所以医生通常会建议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来预防卒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年龄和其他 并存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 糖尿病)来估计患者的中风风险,并权 衡服用抗凝药的风险和益处。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国际上公认的CHA2DS2-VASc积分可以用来指导患者抗凝治疗。CHA2DS2-VASc积分: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和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和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包括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华法林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为了尽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包括倍他乐克、索他洛尔、胺碘酮等。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电复律治疗(体外电击)、导管消融治疗(详见本人科普文章“导管消融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
本文是李国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