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来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孩子得了“抽动症”可咋办?

发表者:刘来 人已读

眨眼、皱鼻子、咧嘴、清嗓子”等,本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有一天作为家长的你突然发现孩子的这些生理活动“过于频繁或幅度较大,看着不是那么正常,而且这种情况持续多天没有缓解”,你一定会有些奇怪“我的孩子是怎么了”,当你偶然听说自己的孩子“可能得了‘抽动症’,而且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类疾病”,你一定有些措手不及、震惊,脑海中有诸多的疑问急待解答。

1.“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临床上“抽动障碍”的俗称,是一种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障碍类疾病。

2.“都有什么表现”?

一般抽动的形式有两大类,一是“运动性抽动”,可表现为“眨眼、皱鼻子、咧嘴、面部肌肉抽动、扭脖子、点头、甩手、鼓肚子、踢腿、拍手、弯腰”等;一是“发声性抽动”,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打嗝、秽语、吸鼻子、尖叫、模仿动物的叫声”等,上述动作可单一或一起出现,严重者可伴有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问题如多动症、强迫症和睡眠障碍等。

3.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得抽动症”?

抽动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免疫因素以及神经生化方面的改变密切相关。有抽动家族史、既往有过链球菌感染、家庭教育过于严苛、过多食用含大量色氨酸的食物或母亲在怀孕和生产期间存在异常状况,这些孩子容易发生抽动症。

4.“怎么确诊,病情重不重”?

目前抽动症尚无特异性临床诊断指标,需由临床医师综合病史、家族史、神经系统及精神检查、脑电图等作出判断,还须排除癫痫、肌张力障碍、肝豆状核变性及其他椎体外系疾病。当你的孩子出现频繁的 “眨眼、皱鼻子、噘嘴或清嗓子”等,且症状持续多日不缓解时,需引起注意,及时到医院进行咨询。如果确诊是抽动症,可用YGTSS量表评估抽动病情严重程度。

5. “会自愈吗,或症状会一直存在吗”?

临床上观察到一部分孩子抽动症状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少,逐渐自愈。但多数患儿出现抽动症状后,如不及时治疗,放任不管,抽动症状会持续加重,且会合并其他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强迫、抑郁、焦虑等,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非常不利,因此建议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时尽早带孩子就诊,而且从临床上来看治疗抽动症用药越早,病情越容易控制。

6. “怎么治疗”?

(1)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且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孩子,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就行,主要是心理调适,可进行心理疏导。

(2)对于症状较重的孩子需要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抗抽动西药有“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盐酸硫必利”、“可乐定透皮贴剂”等,可以使抽动症状得到改善,但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嗜睡、乏力等。

(3)中医认为抽动症的发病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肝风内动”,通过口服中药汤药调整脏腑的功能从而控制抽动症状,此外还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

7. “中医治疗抽动症有哪些优势”?

由于抽动症具有“症状反复、变化多端、迁延难愈”的临床特点,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均须较长的疗程,中医中药的优势逐渐突显出来,不仅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通过口服中药汤药,孩子的其他异常症状如“脾气急、睡眠差、吃的少、肚子疼、汗多、口腔溃疡、遗尿”等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8. “得了抽动症,需要注意什么吗”?

(1)不可过于严厉,强求孩子克制自己的抽动动作;

(2)尽量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

(3)必须严格控制玩手机/电脑游戏,避免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

(4)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饮(包括冰淇淋及酸奶等)、碳酸饮料、甜食、方便面、羊肉、驴肉、狗肉、咖啡、茶、烟、酒、辛辣及油炸、膨化等食品。


本文是刘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