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涛 三甲
张涛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室间隔缺损治疗

669人已读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约占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20%,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心脏有两个房、两个室,将左心室和右心室间隔开的组织叫做室间隔,室间隔由膜部、漏斗部和肌部三部分组成,当任何一处出现缺损时,我们就称之为室间隔缺损,其中以膜部缺损最常见。轻度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者只在剧烈运动后发生呼吸急促;中、重度缺损患者在出生后就可以出现多汗、呼吸困难、喂养困难、发育迟缓、发热、咳嗽、活动耐力比同龄人差等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发绀(指甲、口唇、鼻尖、舌尖、面颊部出现青紫色的情况)、食欲下降、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有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目的是将室间隔的缺损部位封堵。室间隔缺损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生长发育、学习和工作,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主动脉瓣脱垂等。有一部分小的膜周部缺损及肌部缺损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自愈。如果缺损比较大,积极接受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多数人可以达到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状态。但如果缺损较大、不积极接受治疗,病情会越发严重。

典型表现

  • 气促、乏力
  • 呼吸困难
  • 多汗
  • 喂养困难、发育不良
  • 容易反复出现咳嗽、咳痰
  • 发绀(指甲、口唇、鼻尖、舌尖、面颊部出现青紫色)


其他表现

  • 疲惫
  • 心慌
  • 四肢无力

治疗

室间隔缺损的治疗主要在于纠正畸形结构,弥补缺损,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必要时使用药物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避免过度的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预防感染

手术治疗

有一部分小的膜周部缺损及肌部缺损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自愈。大中型缺损或有严重心力衰竭者,合并了主动脉瓣脱垂、反流等症状时,均需要及时手术处理。

手术方式:包括肺动脉环束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手术时机选择:以5岁以前做手术效果最佳;若症状出现较早或有心力衰竭,也可在婴幼儿期手术。

手术治疗可以较好地弥补缺损部位,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后期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介入治疗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需要在X线或食管超声引导下进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部分类型的室间隔缺损和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的治疗有显著作用。以下情况可以考虑做介入治疗:

年龄>3岁。

有血流动力学的单纯膜周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直径达4~10毫米。

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单纯肌部室间隔缺损,直径>3毫米和多发肌部室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

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间隔穿孔。

危害

影响生长发育

室间隔缺损患儿可能会出现喂养困难,导致进食减少,从而影响生长发育,体重和身高可能都落后于同龄人。

影响正常生活

由于容易出现呼吸困难,患者的正常体力活动会受到限制。

影响学习和工作

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出现反复的呼吸道及肺部炎症,从而影响正常学习和工作。

引起并发症

可能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瓣脱垂和继发性漏斗部狭窄等并发症。

预后

早期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后一般可以达到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状态。小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一般治疗后自然寿命可达70岁以上。

手术治疗前已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涛
张涛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