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美东 三甲
徐美东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消化内镜科

巴雷特食管,“准星”瞄准了谁?

1650人已读

若是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肯定对于“巴雷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一把危险而又可怕的狙击步枪,被它的准星瞄准也就意味着死亡降临。在医学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疾病,同样冠以此名,那就是巴雷特食管,在它的背后是否也藏着与和它同名武器一样的凶神恶煞?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什么是巴雷特食管?

巴雷特(Barrett)食管的名字事实上来源于它的提出者,英国心胸外科医生Norman Barrett。巴雷特食管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巴雷特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得了巴雷特食管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得食管腺癌,这与凶神恶煞的巴雷特狙击枪相比还有些差距,但它的潜在危险性也是不容小觑。

二、巴雷特食管的主要临床表现

巴雷特食管本身并不产生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起。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胃灼热,其次为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有些病人早期有烧心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直至并发症发生后才出现症状,原因是柱状上皮对消化液的刺激不如鳞状上皮敏感。巴雷特食管出血可以大量,但常呈慢性缺铁性贫血。少数穿孔或侵入胸膜腔引起瘘管或进入其他临近器官出现症状。

三、巴雷特食管的诊断

Barrett食管目前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活检。内镜诊断巴雷特食管首先要确定胃食管结合部(EGJ)。EGJ为食管与囊状胃的交界,其内镜下定位的标志为食管下端纵行栅栏样血管末梢或最小充气状态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其次,内镜诊断巴雷特食管还需要判断鳞状-柱上皮交界(SCJ)。食管鳞状上皮表现为淡粉色光滑上皮,胃柱状上皮表现为橘红色上皮,鳞-柱状上皮交界处构成的齿状Z线即为SCJ。正常情况下EGJ与SCJ重合,当发生巴雷特食管时,EG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SCJ与EGJ分离。食管黏膜活检可帮助巴雷特食管组织分型,一般分为三型:胃底型、贲门型和特殊肠化型。

四、巴雷特食管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抑酸剂是治疗反流症状的主要药物,在抑酸药中,质子泵抑制剂(PPI)优于H2受体拮抗剂(H2RA),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PPI能逆转柱状上皮化生或预防癌变,因此不推荐使用PPI来预防食管异型增生和食管腺癌,只限于通过抑酸治疗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

(2)内镜治疗

适用于伴有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局限于黏膜层的Barrett食管患者。常用的内镜治疗方式包括射频消融(RFA)、光动力疗法(PDT)、氩离子凝固术(AP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SD及EMR对治疗伴有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是有效的,可作为临床一线治疗的方案。

(3)手术治疗

包括对已证实有癌变的巴雷特食管患者的食管部分切除术和为改善巴雷特食管患者反流症状的抗反流手术。

五、巴雷特食管的预后

对不伴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因其癌变的概率低,治疗后一般都能逆转,定期复查即可。对伴有异型增生的患者,虽然有演变为食管腺癌的几率,但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也比较好,一般都能治愈。但是,巴雷特食管癌的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诊断时已属晚期,多数伴有淋巴结和局部转移。所以,大家要有早期体检胃肠镜的意识,防患于未然。所以总的来说,早期发现,定期复查是巴雷特食管最重要的诊治原则。

徐美东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

专业特长:

徐美东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专家之一,是我国乃至世界消化内镜切除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之一。除精通ESD、POEM以及STER等最新内镜技术外,还擅长ERCP治疗各种胆胰系统疾病,硬化剂及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超声内镜诊断与介入治疗各种消化道疑难疾病,尤其是对内镜下扩张及支架治疗各种难治性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梗阻有独到造诣。在工作中重视技术创新与改良,并用以解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极大提高了内镜手术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项内镜诊疗新技术:如第一例急性完全性大肠梗阻的导管和支架治疗;第一例经鼻胃镜置管和支架术;第一例超声胃镜引导下胃空肠吻合术等新技术。其中“可回收金属支架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良性狭窄”与 “内镜下置管与金属支架治疗急性结直肠梗阻”因采用个体化全覆膜金属支架等方法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良性狭窄,以及在国内创新性地使用肠梗阻导管和内镜支架治疗完全性大肠梗阻、避免肠梗阻病人行腹部造瘘二次手术于2008年获得2项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铜奖及“恩德斯医学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

2011年在国际上首创STER(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各种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该术式极大地提高了内镜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并被ASGE(美国胃肠内镜学会)作为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标准安全手术方式写入治疗指南。多次应邀出席参加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希腊、印度等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消化内镜学术大会,通过大会主题演讲及手术操作演示,在世界各地推广该技术。目前STER已经被国内外同行广泛接受并称之为“徐氏手术”,常规应用于临床,是世界内镜届为数不多由华人医师发明并被写入指南的手术。徐美东教授因STER获得2013年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银奖、2014年首届中山医院新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以“荷包缝合”为主体的内镜缝合技术因解决了长期困扰内镜治疗的“穿孔”问题而获得2015年中山医院新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徐美东
徐美东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消化内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