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哲斌 三甲
刘哲斌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计划

2017人已读

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计划

乳腺癌是目前治疗手段最丰富,治疗效果最好的肿瘤之一,包括了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另外还包括了非常重要的治疗后规范随访,当规范治疗结束后,乳腺外科医生都会跟病人说“要定期复查哦”,“xx月后来做xx检查”,“一定要注意复查xx”等,医生交代病人这些的时候就说明病人已经由治疗阶段进入了长期的随访阶段。规范的随访可以让医生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康复,以及及时了解患者对辅助治疗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等。很多病人在结束治疗就觉得毛病都治好了还要来医院干嘛,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规范随访是乳腺癌病人整个治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出现复发转移,通过规范的随访可以尽早的发现,并及时的进行相关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所以“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同样适用于乳腺癌病人的随访。

患者在治疗结束的时候需要仔细询问主诊医生,确认好自己的随访计划。包括触诊体检、肝脏超声、血生化和血常规,以及其他特殊检查如乳房X线(每年1次)、妇科检查(三苯氧胺治疗中每年1~2次)和骨密度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期间)。另外骨扫描、CT或MRI等可用于有症状的患者,但不推荐无症状患者常规应用。一般术后(或结束辅助化疗后)第1~2年每3个月1次,第3~4年每4~6个月1次,第5年开始每年1~2次。另外病人在家中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舒服,如不明原因的咳嗽,持续的腰背疼痛休息后不能缓解,无缘无故的头晕头痛,声音突然变嘶哑,不明原因的瘦下来等,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专业的判断继续针对性的处理。规范随访除了上述的检查以外,即使你到医院随访时什么都没做,只是和医生“见了一面,聊了几句”也是一种随访方式,医生可以通过这种“会面”观察你的精神状态是不是良好、有没有病态消瘦、有没有面色发黄、声音是不是有嘶哑等,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去判断病人是否依然处于康复状态。所以千万不要困惑为什么医生什么检查都没开,还让你过来干嘛。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更先进、治疗效果更佳的研究成果不断公布,定期的随访也可以让病人随时获得最新的治疗信息,比如是不是需要更新自己的治疗方案,需不需要更换内分泌治疗药物,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治疗药物,是否需要延长内分泌治疗,8年?10年?或者更长?三阴性乳腺癌是否有了长期口服药物的出现等。另外医学检查手段也在不断进步,检出率不断提高,在随访过程中,某项检查技术成熟了,就可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比如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测、唾液检测等,可以做到更早的检出或者预测复发转移风险,及时发现更早更微小的复发转移灶,从而更早的介入后续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更好的远期效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新的一项重要便民服务护照就有这些好处,它从病理完全出来后就为病人制定了完整的治疗及后续随访计划,包括了需不需要化疗、需不需要放疗、需不需要内分泌治疗,以及什么时间需要做些什么检查,都为病人写的清清楚楚,另外针对个体化的病人,主诊医生也可以直接在上面注明个人的随访计划和随访内容。

病人的随访也可以帮到医生为更有效的治疗更多的病人,通过定期的随访,医生可以及时对病人的病情发展进行跟踪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积累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积累经验,也有利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所以病人也是为医学事业做贡献的重要参与人。

目前乳腺癌诊疗已经进入乳腺癌全程管理模式,每个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都会有一本如下图的“护照”,里面有条理的告诉患者手术的病理类型分型以及后续的治疗随访方案、各种不良反应监测和注意事项等。全程管理模式已经形成覆盖早期预防及筛查、诊疗及预后恢复的纵贯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全程跟踪、整体干预,同时推行“单病种、跨学科”构建由乳腺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心血管管理、保存生育、骨安全管理、精神健康管理、内分泌管理等横向跨领域的健康管理模式。帮助患者预防相关风险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长期、规范、有计划、个体化、实时的随访是全程管理重中之重的一环,通过医患共同努力,乳腺癌的预后会越来越好。


刘哲斌
刘哲斌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