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急性中耳炎
儿童急性中耳炎是冬季儿童的多发病,多见于1~6岁的儿童。儿童急性中耳炎是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经咽鼓管直接进入鼓室内引起中耳腔感染,通常继发于普通感冒,也就是说孩子感冒后,可能会患上急性中耳炎。
常见致病菌主要有肺炎球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这些细菌也是感冒中最常见的细菌,急性中耳炎通常分为两种: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即耳痛呈持续性;婴幼儿的耳痛特点可表现为易烦躁,有时表现为捂耳朵和拽耳朵,甚至影响睡眠,仅早期伴上呼吸道感染者可有发热。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除主诉为局部持续性较重耳痛症状及婴幼儿耳痛特点之外, 还可伴有高热、 哭闹、 恶心、 呕吐等全身症状, 其症状直到耳流脓后缓解。
为什么儿童会成为“重灾区”?
由于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直,婴儿期咽鼓管咽口位置更低、更软,其硬度和弹性不足,参与咽鼓管开放协调有限,故儿童更易发生急性中耳炎。
再加之儿童鼻咽部及咽后壁淋巴滤泡组织发达,易增生肥大,导致咽鼓管咽口位置堆积大量黏脓性分泌物,分泌物中的细菌或病毒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进而引发儿童急性中耳炎。
如果孩子半夜总喊耳朵疼,家长就要考虑以下几点:
1、近期内有没有感冒、发烧、脓涕、咳嗽等症状;
2、近期有没有游泳呛水、挖耳朵、坐飞机等行为或表现;
3、判断孩子神志、精神等全身总体状况;
4、观察耳朵有没有流出粘脓性的分泌物、耳后有没有隆起或红肿等。
及早发现 别忽视儿童耳痛
儿童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是早发现,积极治疗。
儿童急性中耳炎发作时会出现持续性耳痛,但耳痛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患儿会耳痛持续几分钟后说不疼了,有的患儿会持续耳痛3天的时间。
耳痛时间较短的患儿往往会被家长忽视,例如:一个孩子感冒刚刚痊愈,准备上学,早晨说耳痛,家长反复确认,患儿一会儿又说不痛了,家长很可能会认为孩子是不想上学而在撒谎,从而忽视了患儿感冒后引发急性中耳炎的可能,耽误中耳炎的治疗。
耳朵不疼了,中耳炎就好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耳朵不疼了就是中耳炎好转了,不用再到医院就诊复查。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儿童急性中耳炎恢复不是靠耳痛是否存在来确定的,而要遵医嘱定期复诊,医生根据患儿耳部鼓膜局部症状结合耳声导抗测听来判别中耳炎的恢复情况,从而调整治疗计划及复诊周期,直至痊愈停止复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