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筛查、检测——消除丙肝至关重要的一环!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没有临床症状,甚至不知不觉中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所以被称为“沉默杀手”。2021年9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九大部门联合制定了以“全面落实丙肝防治措施和保障措施,最大限度遏制新发感染,有效发现和治愈患者,显著减少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切实减轻疾病负担,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为行动目标的《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
临床丙肝筛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及解决方式是什么?如何发现HCV感染者?
丙肝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人数较多,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全球有7100万慢性HCV感染者。中国一般人群的丙肝感染率在0.43%,如果加上特殊人群,据估计,我国约有1000万例慢性HCV感染者。2016年,WHO发布了《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筛查、关怀和治疗》指南,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是目前临床工作中最大的短板是丙肝病毒的筛查-如何找出HCV感染者。目前为止,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我国HCV感染者总病例数300余万,也就是说仍有60%以上的HCV感染者没有被发现。要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筛查出HCV感染者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丙肝筛查暂时无法实现全民筛查,只能针对特殊人群、高危人群进行筛查,高危人群,包括:①有输血、血制品史者;②单采浆献血者(有偿献血员);③静脉吸毒人群;④有医源性暴露史者:如手术、不洁注射、不洁口腔诊疗操作、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⑤其它高危人群:HCV感染者的性伴侣或家属、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子女、职业暴露医护人员等。另外,进行一些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一定要筛查丙肝,包括:①输血和血制品前;②做手术、有创性操作前;③做内镜检查(胃管、肠镜等)前;④住院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应该进行HCV检测。
丙肝筛查主要是检测HCV抗体,目前多使用化学发光方法。但是HCV抗体的检测,只能代表是否感染过HCV。HCV RNA检测是确定HCV现症感染的最直接证据,并且病毒载量的高低可以反应病毒复制的强弱以及传染性的大小:病毒载量越高,传染性越强,病毒载量越小,传染性越弱。不同于HCV抗体的筛查作用,HCV RNA检测是HCV感染者的确诊依据。
发现HCV感染者后,哪些人群需要进行治疗?患者治疗期间HCV RNA检测与用药的关联性如何?
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建议“所有HCV RNA阳性的患者,无论是否有肝硬化、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或者肝外表现,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治疗前需要评估肝病的状态、其它合并症、合并用药情况、是否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等。并进行HCV基因分型后,才能确定是否以及选择何种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前的HCV RNA检测可以作为基线来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开始后的第4周、治疗结束时(一般是第12周)以及治疗结束后的第12周或第24周应进行HCV RNA检测。该检测是评估疗效非常直观的指标。通常选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线性范围宽的HCV RNA检测试剂。
如何对HCV抗体阳性、HCV RNA阴性患者进行临床监管呢?
HCV抗体阳性、HCV RNA阴性的情况有三种:①HCV感染后的自发清除,约55-85%的丙肝感染会慢性化,其余的会自发清除;首次发现抗-HCV阳性、HCV RNA阴性者建议6个月以后用高灵敏度核酸检测试剂再次检测HCV RNA。②HCV感染者经过有效治疗后,HCV RNA转阴,抗体携带时间较长甚至终生;由于这部分人群仍然有发生肝癌的风险,建议即使获得持久病毒学应答(临床治愈),一般的慢性丙肝患者每1-2年、丙肝肝硬化患者每3-6个月随诊一次,包括血常规、生化、甲胎蛋白、B超等。③病毒感染后的低病毒血症(LLV),目前使用的都是高灵敏度检测试剂,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丙肝筛查具体是如何进行?建议哪些科室可以率先开展核酸筛查?
临床筛查方法是先检测抗体,抗体阳性者再测核酸。该方法筛查成本低,但是患者需要再次抽血测核酸,容易出现偏远地区患者遗漏、周期较长延误治疗等问题。有些特殊人群,比如免疫力低下人群(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合并HIV感染者、强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等),产生的抗体浓度较低甚至检测不到,此时如果怀疑HCV感染,建议HCV抗体与HCV RNA同时检测。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