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的肺癌预警方法---2021年肺癌MRD的检测与临床应用共识(解读)
MRD,肺癌分子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
当肺癌患者接受了手术等根治性治疗之后,体内可能还存在少量肿瘤细胞会进入血液,肿瘤细胞会释放出DNA(ctDNA)。基于ctDNA检测的MRD阳性意味着癌症治疗后血液中可检测到来自肿瘤的DNA。在实体肿瘤领域,为了判断肿瘤治疗后是否复发,MRD检测明显优于传统的影像学方法。2021年11月,《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ctDNA-MRD研究,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MRD检测阳性者较CT发现肺癌复发提前了88天(中位),同时还具有预测性功能,可预测辅助化疗的获益情况(阳性患者可获益于辅助治疗,阴性患者没有获益),表明ctDNA-MRD的检测可更好地预测疾病复发风险,并帮助指导辅助化疗决策。
共识一:MRD的概念
1. 肺癌分子残留病变,指的是经过治疗后,传统影像学(包括PET/CT)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癌来源分子异常,代表着肺癌的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可能;
2. 肺癌分子异常:指的是在外周血可稳定检测出丰度≥0.02%的ctDNA,包括肺癌驱动基因或其他的Ⅰ/Ⅱ类基因变异。
共识二:MRD检测的基本技术要求
1. MRD检测的基本技术,包括Tumor-informed assays(个体化定制)和 Tumor agnostic assays( NGS panel和多组学技术),目前均处在探索阶段,需要前瞻性研究确定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价值;
2.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所选的多基因 panel中必须覆盖患者Ⅰ/Ⅱ类基因变异,基本技术标准是可稳定检出丰度≥0.02%的ctDNA;
3. 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分子panel应包括该驱动基因;
4. MRD评估报告中必须包括cfDNA丰度, ctDNA丰度,所检测基因VAF值;
5. 需要建立针对免疫治疗的MRD标准。
共识三:可手术早期肺癌MRD的应用
1.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MRD阳性提示复发风险高,需进行密切随访管理。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MRD监测;
2. 建议基于MRD开展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围术期临床试验,尽可能提供围术期精准治疗方案;
3. 建议分别探索MRD在驱动基因阳性和驱动基因阴性两种类型患者中的作用。
共识四: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应用
1.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化放疗后完全缓解患者,建议检测MRD,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
2. 建议开展基于MRD的化放疗后现固治疗的临床试验,尽可能提供精准的巩固治疗方案。
共识五: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RD的应用
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缺乏针对MRD的相关研究;
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系统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建议检测MRD,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
3. 建议在完全缓解患者中开展基于MRD的治疗策略研究,尽可能延长完全缓解持续时间,使患者能最大获益。
国内MRD研究现状
目前MRD在晚期肿瘤用药指导方面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
在早期肺癌的术后复发风险评估和辅助治疗方面处在即将爆发阶段;
在肺癌的早筛早诊方面尚处初步探索阶段。


本文是许德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