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日记丨共生绞杀:再不放手,孩子会死;而放手,我会“死”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作者丨郑 寰
排版丨兔 子
大家好,我是郑寰。最近我都在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叶敏捷院长的门诊和病房,在这里我会看到很多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帮助大家照见自己,或者帮助身边的人。
(以下故事,人物已做模糊处理,略去关键识别信息,请勿对号入座。)
被迫成为巨婴的孩子
在门诊见到一个少年,这个孩子身高挺高,也挺壮的。他特别安静,从进门开始就不怎么说话,只是坐在对面,好像在门诊里发生的一切与他无关。
妈妈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妈妈,她一直关注孩子用什么药更有效,用什么药效果不怎么好。妈妈带着他看了好多医生,不断地调药,也会关注孩子吃到第几颗药的时候,尿发生什么变化。
孩子生病了,为什么妈妈只关注药物呢?是什么引起了孩子生病?妈妈能做一些什么呢?这些好像都不在妈妈关心的范围里。叶院没有和妈妈谈药的问题,他告诉妈妈,孩子的问题得到改善并不在于药物。

第二次见到这位妈妈的时候,妈妈还是在谈论药物。孩子沉默不语,妈妈一直在说话。在妈妈谈论孩子的时候,我特地看了一眼电脑屏幕——20岁。
20岁?可为什么我在这位妈妈的嘴里听到的,好像还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孩子——孩子发烧了不知道说自己发烧了;孩子出门是没有能力自己回家来,肯定会迷路的;孩子不知道冷热,多穿一件衣服,穿什么鞋子,妈妈都说,他不知道的。
我回头和妈妈说:“我怎么觉得你嘴里的他还是一个婴儿呢?”妈妈说:“是啊!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巨婴。”我们说:“他已经长大了。”妈妈说:“如果他自己能搞,我就可以放手了,但是我试过了,我一放手他真的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所以我想放手也放不了。”
但是当叶院和孩子交谈的时候,孩子是可以很明确地讲出自己的需要的。到底是孩子是一个巨婴,还是父母需要孩子是一个巨婴呢?
孩子说:“我房间的门是关不住的,爸爸妈妈随时都可以进来。”叶院问他:“可以跟他们讲吗?这个地方我说了算,这样有可能吗?”孩子说:“很麻烦,我要一直提醒他们。”
那一天,我看着孩子的时候,这个孩子的生命力已经渐渐枯萎了。这让我想起了被菟丝子包绕过的植物成片成片地枯死。

植物的枝条被菟丝子缠绕而产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落,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花卉苗木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枝稍干枯,长势衰落,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
渐渐熄灭的生命之火
第三次见到妈妈,妈妈进来就和我说:“我觉得看了这么久也没什么变化,孩子还没好起来。”但是,这一次我觉得妈妈比前两次要柔和一些,也更有链接一些了。孩子这一次也不太愿意来,我到门口去找他,把他找了进来。妈妈出去了,孩子一个人在门诊和我们交谈。
孩子一声不响,我就开始和叶院两个人说话,我们开始讨论我们对于他们家里情况的理解,对于他的困境的理解,希望我们的理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接着,他开始加入到我们的对话中,他告诉我们房间的门锁在上次谈话以后可以锁起来了。但是,只要他心情好一些,爸爸就还是老样子。
我问:“什么叫老样子?”他说:“在我面前叹气。爸爸的要求很高,在学习这方面。他说这方面自己的压力很大,经常做噩梦。”
他说:“我很矛盾。”叶院说:“一方面,你希望把自己的活力点燃,但是另一方面又点不起来。”孩子点点头,他说一切都无所谓了,自己已经没感觉了,习惯了。
我看到一个生命力之火十分微弱的人,对一切的入侵、关心、喜怒哀乐都失去了兴趣和知觉 。不过孩子承认自己内心还是有摆荡的,这让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微微摆荡的生命之火。
有摆荡,就还有希望。

接着,我们和妈妈进行了交谈,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他需要发展出自己的能力,他需要被鼓励而不是总被嫌弃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我们和妈妈说:“孩子没有问题,任何一个人放到这样的环境里,都会变成这样,这是一个人对这样的环境的正常的反应。不是孩子生病了,是家长生病了。”妈妈说:“你说他没有病吗?”
我们说:“不是,他的生命力已经几乎看不到了,现在只有一点点微弱的火光了,明年可能会更糟糕。但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他只能这样,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如果他开始可以感受,可以体会,他会在这样的环境里痛苦死。所以,他不能打开自己去感受,所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屏蔽掉了,这是目前不那么痛苦的方法。”
妈妈说:“不是啊,医生,他从小就这样,他到了外面也是不和别人说,不去表达的。”
我们说:“在家里表达都没用,他怎么会觉得自己出去表达可以有用呢?在家里和你们说的话你们都听不见,他也不会期待出去后会有别人可以真的懂他。”
孩子现在的情况,确实如妈妈所说的,对自己的感受不敏锐了,也不愿意去表达了,甚至一些自理能力都没同龄人的能力,这也就成了妈妈不放手的客观理由。但是,为什么他会这样呢?
妈妈解释为孩子的先天气质,但从父母和孩子现在的沟通来看,显然从小到大孩子的需要不被听见,说了没用,事无巨细的被照顾,让孩子自主的空间压缩到连自己的房间都守不住,而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采用最后的方法,那就是关闭掉感受,不表达,把自己关到自己的世界里——这次,你们总进不来了。

妈妈哭了,我看到妈妈的眼泪是真的爱孩子,但是她不知道怎么做。
我当时只觉得,妈妈知道,再不放手孩子会死,而放手,妈妈会“死”吗?如果有一天,孩子真的长大了,将离开他们,离开她,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照顾自己的独立的男人,妈妈的情感将往何处寄托?
但,这让我感到筋疲力尽的交谈,仍向我们展开了一丝曙光。
妈妈说:“我都不管了,爸爸也说不管他,随他冻死、饿死好了。”我说:“等有一天,你不说随他冻死饿死就好了,而是知道他不会冻死饿死,他就真的好了。”妈妈笑了,说:“明白了,他不会冻死饿死,我们要相信他有能力。”
妈妈说:“你的意思是,我们要放手但是不要放弃他?”我说:“对。”妈妈说:“其实,最近我是有放手的,他最近也确实好了一些起来,我以为是药物的作用。”我说:“不是药物的作用,是你的功劳。”
妈妈说:“真的是我的改变造成的?”我说:“是的。”
妈妈说:“有一次他出门,我觉得他肯定会迷路,我还和爸爸发了一顿脾气。结果,他自己回来了,还跟我说,妈妈,如果我回不来,我也会打车回来的。我发现他还真的可以。”

我和湖南孕教平台的同事说,如果妈妈可以在怀孕的时候就知道一个胎儿可以自己找到产道出来,一个婴儿可以在乳房上自己找奶,知道自己饿不饿。如果在6个月开始,妈妈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放手,做一个可获得、不入侵、会欣赏的妈妈,是不是会更好?
在很多的青少年个案里,孩子的治愈是来自于父母找到自己的人生,而不再把孩子作为他们的人生寄托和工作中心。当孩子和父母个体分离成为自己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青春期父母团体
第三期2022年2月21日即将启航
欢迎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加入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助力家庭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本文是叶敏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