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日记丨是什么让孩子沉迷手机、日夜颠倒、乱交朋友、不想上学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作者丨郑 寰
排版丨兔 子
大家好,我是郑寰。最近我都在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叶敏捷院长的门诊和病房,在这里我会看到很多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帮助大家照见自己,或者帮助身边的人。
(以下故事,人物已做模糊处理,略去关键识别信息,请勿对号入座。)
故事一:等孩子扔完臭鸡蛋
一个女孩来到门诊,她坐在沙发上一直在刷手机。妈妈在和叶院说话,叶院问孩子问题的时候,妈妈也会赶紧解释,妈妈说不想耽误医生的时间。
我为你好,我提要求
医生:“孩子无法上学,一直看手机,你是怎么理解的?”
妈妈:“我只想孩子作息可以规律一些,既然不能去上学,我也能接受,我们慢慢处理,但是要把学习计划排起来。”
医生:“妈妈,你是不是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什么孩子一直看手机,头都不抬?为什么孩子无法去上学,要休学?”
妈妈:“肯定是我们之前做的不够好。我是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的,但情绪方面可能是忽略了。”
医生:“你给孩子要求,但是孩子是做不到的,我们需要去看到孩子为什么日夜颠倒、为什么玩手机。”

孩子不舒服,自己知道
可是情绪痛苦到比这个不舒服大得多
医生:“我看到你一进门诊就一直盯着看手机?”
孩子说:“我只能看手机转移注意力。”
医生:“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情绪波动的?”
孩子说:“初一时候开始的,但是我妈会没收手机。”
医生:“那手机没收了以后呢?”
孩子说:“那我就只能反反复复地看小说。”
妈妈说:“她这样看眼睛会不舒服。”
医生问孩子:“你知道吗?”
孩子说:“不舒服我当然知道,但是我没有办法。”
医生对妈妈说:“孩子不舒服孩子是知道的,而且她自己也在承受这种难受。所以我们需要看到,有一个让她更难受的情绪在背后。”
行为与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个妈妈看上去是在接纳孩子休学,尝试去支持孩子康复。但是,妈妈没法听孩子说,内心有很多的担心和焦虑。我大致和妈妈谈论了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孩子表达得很清楚,日夜颠倒、看手机、早上起不来对孩子的伤害,孩子都是知道的。
第二,无法去上学、考试不理想,孩子也是很难过的。
第三,现在有更大的情绪处理的困难在孩子的面前等待她去处理,因此日夜颠倒、看手机、无法上学的伤害和这个情绪比起来,只能这样做,所以在这两件事上下功夫、提要求是不够的,要帮助孩子处理心情、处理情绪。
第四,孩子看上去对妈妈很生气,好像妈妈什么都没做对,妈妈都是不好的。妈妈很委屈,就会解释,但是孩子对妈妈的看法是暂时的,妈妈小时候没有做好的部分,允许孩子去表达、去说,而不去解释,那么当孩子把“臭鸡蛋”扔完了,妈妈的“好”自然会浮现出来。当妈妈不停解释,让孩子去理解自己时,孩子的失望愤怒就没法儿表达。
第五,虽然妈妈已经和孩子道歉,但是累积的、无法被理解的情绪积压在那儿是需要处理的。就需要一个“扔臭鸡蛋”、等待和陪伴对累积的情绪处理的过程。

故事二:我们是如何不断“拒绝”孩子
姥姥说:“你别想太多,你别这么敏感”
姥姥和孩子在门诊吵起来,孩子脾气比较烦躁,我们开始询问孩子的成长环境。
孩子在还是胎儿的时候,爸爸和妈妈感情发生很大的问题,虽然把他生下来了,但是生下来之后几年就离婚了。孩子出生以后,轮流地被放在姥姥和奶奶家。再大一些就一直放在姥姥家养。
在对话中姥姥不断地对孩子说:“你不要这么敏感……”“你不要想太多……”“你说同学对你有看法,他们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你就不要……”“不是……”
他说:“我很矛盾。”叶院说:“一方面,你希望把自己的活力点燃,但是另一方面又点不起来。”孩子点点头,他说一切都无所谓了,自己已经没感觉了,习惯了。
交谈的过程里,“不”是高频词汇——“不要”、“不是”,而孩子每一句话都会被姥姥挡回去、怼回去。
养育的“楼”不稳
经不起青春期的“台风”
我们和姥姥解释,为什么他现在情绪波动那么大?
父母在他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吵架,妈妈伤心难过,胎儿是可以感觉到的,那么这幢楼的地基就没打好。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通过胎盘输送血液过去,妈妈心情好不好,分泌什么样的激素,孩子都在敏感地感受着。
接着,在1~3岁,被轮流放在奶奶和姥姥家里,很动荡;而且爸爸妈妈这期间感情也很不好。这1~3层也不稳定。
青春期的时候,因为孩子的情绪已经很丰富了,但是控制能力还不强,就像是台风一样。如果小时候的楼建设得很好,钢筋水泥很稳固,那么台风来了,小小影响。但如果地基没稳,一到三楼没建好,那楼就会晃动得很厉害。
所以,现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是要去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因为这是一个累积的问题。

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一人承担
医生:“你觉得家里有人可以理解你吗?”
孩子:“没有。”
医生:“那你都怎么处理情绪的?”
孩子:“没人帮我处理,我学校里的事情回去和姥姥讲,姥姥姥爷就跟我说不要想那么多,你同学不是这样想的。”
同样在门诊里,无论孩子讲什么,姥姥都会马上解释、反驳说“不是”,每一句皆是如此。
我让姥姥停下来,能不能去听,让孩子把抱怨说出来。但姥姥很难让孩子去抱怨,去发泄所谓的“负能量”,在她看来好像孩子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
我说:“姥姥,现实可能是一个样子,但是每个人看到的并不一样,就像万花筒,你看到的是彩色,我看到的是黑白,花样也各不相同。这个怎么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在从小到大的经验中形成的。所以孩子看到了什么,是我们需要去理解的。”

为什么姥姥拒绝孩子的“抱怨”
医生:“你知道为什么姥姥总是把你挡出去吗?就像一个人吃花生过敏,花生一来,他就会挡出去,因为收下来会过敏。姥姥不愿意听你说的部分,拒绝你的部分,也是她内心害怕被扰动的部分。”
孩子看着我们,似乎理解了一些姥姥为什么总拒绝他说。
姥姥插话道:“我没有拒绝他说呀,他说的我都在听。只是听完以后我就劝他想开点,不要想那么多。”
医生:“这就是拒绝。”
姥姥:“可孩子都沉迷手机好多年了。”
医生:“这意味着他情绪大到无法处理好多年了。”
姥姥:“他在网络上交朋友。”
医生:“那是因为家里没有人能听懂他。”
姥姥:“他早上醒来总说自己胸口压着大石头,没法儿上学了,我和姥爷很担心。”
医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这么难受,还能去学校,其实已经做出很大的努力了?”

姥姥姥爷有很多的担忧,所以给孩子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孩子是做不到的,因为孩子的楼摆荡得很厉害。而如果家人无法理解孩子,则这些担心真的都会成真——沉迷手机、上不了学、乱交朋友、自杀自伤。
姥姥也一直希望孩子理解爸爸、理解妈妈,不允许孩子生气、抱怨,孩子只能一个人去处理这些情绪。
我问孩子:“平时在家里和姥姥也是这样吵吗?那平时在家里,你的情绪怎么处理?”孩子说:“我就玩手机。”
所以,外婆不想孩子玩手机,却用不断地“拒绝”让孩子更加在手机中寻找一点隔离和解脱,因为家中无处可躲,无人理解,只能躲到手机的世界里。
而如果家庭给他的支持继续如此,无法帮他处理当前的情绪和累积的情绪,恐怕孩子的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

青春期父母团体
第三期2022年2月21日即将启航
欢迎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加入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助力家庭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本文是叶敏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