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噪声损伤,保护听觉健康
影响人们交谈、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依据产生方式,噪声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机械性噪声:由机械运动产生。2)空气动力性噪声:由气流运动产生。3)电磁性噪声:受电磁场变化影响产生。此外,依据产生的不同频率,噪声可分为低频、中频、高频。依据产生的时间间隔,可分为持续或脉冲噪声。
近年来,噪声对人体损害受到广泛关注。比如噪声可引起听觉器官损伤进而引发听力减退;噪声可诱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具体表现为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噪声可以改变心率、血压、消化能力,甚至导致内分泌、血液、免疫等系统功能异常。
如果按照声音的分贝为标准,长期接触90分贝以上噪声的人群存在噪声性耳聋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噪声性听力下降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早期避免噪声接触,听力可恢复,但如果日积月累,最后则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耳聋。
通常噪声影响的是人耳4kHz以上高频段听力。怀疑噪声性耳聋的患者,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检查听力,明确诊断。目前治疗噪声性耳聋没有统一方法,一些镇静药物、维生素、促进毛细血管扩张的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高压氧舱、针灸等被报道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需要重视的是,噪声性耳聋的关键在于预防。改进设备工艺、添置声屏蔽装置,以及对于劳动者的定期听力检查,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加强个人防护(耳塞、耳帽、耳罩)等,均能够预防噪声性耳聋。同时,患有严重的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如中耳及内耳疾病、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脏疾病、癫痫等,不宜从事高强度噪声的工作。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