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性耳聋不用怕,助听器帮您听见世界!
部分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听觉器官衰退,进而引发听力障碍。由于老年性耳聋的发病过程尚未研究清楚,目前尚无治愈的办法。临床上主要依靠听觉辅助装置,如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提高听力,改善生活质量。
助听器实质为一个小型“喇叭”,通过麦克风、授话器、放大器等构件将外界声音收集、处理、编程放大后再传输至患者耳道,依靠患者自身残余听力,帮助患者听见更多的外界声音。部分助听器还同时具备降噪、言语增强、方向性麦克风、耳鸣声治疗等特殊功能。通常而言,轻度听力损失(平均听阈在26-40dB HL)的患者可考虑佩戴助听器;中度听力损失(平均听阈在41-60dB HL)的患者应及时佩戴助听器。
虽然数字助听器问世已有40年,但受到一些观念和误解的影响,部分患者仍不愿意佩戴助听器,比如“助听器会加重耳聋程度”、“能听见就无需助听器”、“助听器有依赖性,会被旁人带有色眼镜”。其实,经专业机构测听后选配助听器不但不会伤害残余听力,定期调试适应后还能保持对听觉中枢的刺激,延缓大脑声音辨识能力的退化。然而如果大脑长时间得不到声刺激,会出现分辨能力下降,用进废退,再验配助听器时可能出现“听得到,但不理解”的情况,增加康复难度。因此,助听器越早佩戴越好。
依赖芯片、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助听器具备体型小巧、佩戴方便、功能齐全的优点。大小类似于年轻人常使用的蓝牙耳机,更甚者深藏于耳道中,以适应不同人群需求。虽然助听器无法代替人耳对声音进行精细化处理,但是根据患者不同频率的听力情况进行适应性调试,在配合语言刺激训练后,相较于未助听时能够获得更好的听声质量。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