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自己不鸡娃时的六大矛盾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作者丨CYNTHIA ;排版丨兔 子
最近是期末季,如果家里有上学的小朋友的家长,可能感触比较深。昨天我在我们二期的青春期团体里聊了几句,青春期团体里的家长就告诉我——前方卷得厉害。早上6:30起床,晚上21:30才下晚自习等等。
我对孩子的学校也感到很矛盾,矛盾无处不在,今天和大家说说。
矛盾一:
孩子做得太少,还是学得太多?
我家孩子小学四年级了,双减以后回到家的作业是不多的,最近期末了,卷子开始多起来。
做作业的时候,孩子看上去也有一些累,中间会停一下。这个时候,如果从成年人的思维去看,我们通常会觉得,反正总共也就三张卷子,快点做完就快点休息吧。
但是另一个理解孩子的我会想:早上8点就开始上学,到下午3点半放学,将近8个小时的学习了,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我认为已经足够了,甚至太多了。
我问孩子,回来以后是不是不想写作业,孩子说是的。但是即使如此,孩子还是每天都能完成作业,或者完成大部分的作业,我觉得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这里,我觉得涉及到的是“学校的标准”和“孩子的节奏”之间的矛盾。
从孩子的节奏来说,我支持孩子不要学习太长的时间,对于能坚持的部分我觉得她做得很好了,对于不能坚持的部分,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支持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而不是一定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规定的方式来学习。
但是,学校的要求仍然在一个客观存在的评价系统,孩子在里面可以吃得消吗?会导致自我评价变低吗?

矛盾二:
不务正业的学习是否是未来的需要?
现在的孩子都挺喜欢打游戏的,我家孩子在打一款游戏,进入游戏以后会参与建设和社交。
昨天在车上送她去学校的时候,我在听得到的关于“元宇宙”的课程,她突然说:“妈妈,元宇宙,我和你说一款游戏,这款游戏的名字叫XX,戴上VR眼镜以后就可以进去,在里面可以打游戏,可以交易……”巴拉巴拉说了一通。
我是不反对孩子打游戏的,因为未来我们极有可能都要大量的和虚拟数字世界打交道,孩子们只会比我们少一些抗拒,比我们更早的进入了那个世界里。现在的游戏世界,可以社交,可以建设,可以创造,在游戏世界里的体验,也是她们在学校里的谈资——社交货币
我在听元宇宙的课程的时候,它提到准备期大概5年时间,FACEBOOK已经改名META并且开始布局了,很多大型企业也开始入局。
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里的主动性会变得更强,创造力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生存能力。
我们看时代的变迁,三十年前,你只有通过考试、考试、考试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才有出路。而iPhone把我们带到智能手机时代以后,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红,人人有了不同的路径去展现自己和获得成功。而在这个元宇宙的世界里,将更鼓励多元化,每一个普通人都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没有人可以逃开时代的变迁,就如现在你没有智能手机,别人和你要健康码的时候,你都手足无措。老外到中国,不装个微信支付宝,也是寸步难行。

我再回头看看孩子,随手就可以画出一幅很有创意的很动感的漫画,对我来说极其困难的创意,对她来说信手拈来。她已经喊了半年要学编程了,还跟我讲了一堆我听不懂的话,我打算下学期开学把她送到我闺蜜那里学习编程。
在我看来,她有很好的批判性思维,有自主性有主见,有创造力,而且情商也不错。我觉得,未来她混个吃肯定是没问题的。
但是过去的经验仍然会困扰着我——
1、怎么能花这么多时间打游戏呢?沉迷游戏是不行的。
2、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主业啊,你拿回来的成绩单老母亲有点心塞呢。
3、回来怎么不着急写作业呢?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不写吗?
4、你对自己要求怎么不高呢?是不是对自己的认知就是这样了?
5、你得按照100分去准备,不能按照80分去准备哦,按照100分去准备,才可能考到90多分呢。
这些都是来自我自己过去的一些摸索出来的经验。有一年我去学医学基础,当时的考试其实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同学们都说及格就好,我说那不行,我每一场考试都是冲着100分准备的,后来确实考得很好,虽然最后结业证书上都是合格,但是我内心知道,我不能接受六七十分的成绩。
这些经验,都是一些我们深深认同的方法,也希望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孩子。但是,又很矛盾。
好矛盾啊……昨天我回家以后喊了半天。如果鸡娃就行,我就写项目,分解目标,开始鸡娃了。但是,要不要“鸡”,我内心是说“不要鸡”,让她按照自己的方式长大的。
今天如果我们按照学校的方式“卷”起来,以后还有更卷的等在后面,青春期团体的家长们已经和我预告过了。

矛盾三:
孩子是做得不够,还是已经做得很好了?
早上出门,我送孩子上学。我在路上和女儿说:“昨天我和爸爸分析了一下你目前遇到的困难,我们都觉得你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成绩逐渐地提升起来,已经非常厉害了。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我们俩如何和你一起合作,把困难解析一下,看哪些目前解决,哪些以后解决。”
女儿说:“我现在对数学非常非常感兴趣,我很喜欢。所以,数学我最近可以多做一些,我是喜欢数学的。”
自从女儿班级里换了一个数学老师以后,她经常回来就念数学老师,说数学老师理念怎么好,教学怎么好。而且还主动提出,寒假给她买一本练习册。我说:“那我问问数学老师哪本练习册比较好。”结果数学老师说要送她一本。得到了老师送的练习册和本子,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是,语文她就不是很喜欢。我对她说:“这一点我的观点觉得,语文那样子学习确实是很没有意思的。所以如果你可以保持阅读,语文成绩我们只要及格就好。”
她说:“我希望买一些漫画+文字的书。”我说:“可以,你在当当买书,看完了就可以买,经费不设上限。当然,买书不一定都要看,有时候也是可以买了不看,查询用的。但是,目前阶段,我希望你买了看完,看完了再买。”
她看了看当当,买了一套她喜欢的历史漫画书。

矛盾四:
偏科怎么了?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买了《数学有意思》的课程,她当时就吐槽说:“妈妈,数学没意思。”我说:“我更正一下:你的数学老师没意思,数学课没意思,而不是数学没意思,数学是最有意思的东西,非常美。”
但是,最近这个学期,她就非常非常喜欢数学了。她和我说:“我们数学詹老师说了,爱上数学才能学好数学。我们数学詹老师是最好看的老师。我们数学詹老师说努力最重要,成绩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数学詹老师……”
我和孩子说:“遇到普通的老师是常态,遇到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福,这老师很好,好好珍惜。”
孩子9岁的时候,逻辑思维更好的展现出来,再加上在适当的时候遇到了好老师,数学成绩提升就很快。数学老师还在班级群里表扬了她,鼓励她的进步,帮助她热爱数学。这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我们家里的理念很一致,孩子就非常喜欢,每天回家念叨。

人学习最快的时刻,就是热爱的时刻。她现在热爱数学老师,热爱数学,数学成绩就提升很快。我觉得偏科也没什么问题……英语这个东西,有的是学习的方法。语文,只要热爱阅读,表达的咽喉不要被掐住就可以了。
但是回到中考、高考呢?我觉得有这么两个问题:
1、考试让你更在意没学到什么,而不是你学到了什么,这和我们成人学习不是很不一样吗?
2、考试让你在意哪些科目还不够好,花更多事情在你不擅长的事情上,而不是花更多时间在你擅长的事情上。这又是和我工作以后的体验很不一样的。
我工作以后的学习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去学习,每解开一点困惑都可以让我兴奋得不得了。我做我擅长的事情,钻研我热爱的事情,而不是要求自己全面,如果我什么都会了,还要团队干什么?
所以,我也很怀疑,这样的考试引导,到底是否适合社会,至少我觉得别说元宇宙的世界,现在的世界就不是这样学习的。
而我看到青春期父母团体里的家长和我说后面“卷”的样子,我就想到我上高中时候被“卷”的样子,我认为我浪费了很多年追逐所谓的“好成绩”,现在想来,真是浪费人生。当时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了干啥用,没有“问号“,没有“好奇”,没有“探索”,只有“刷题”。
前两天我和一个同事聊天,我才知道她之前在央企做人力资源的。她加入团队已经好多年了,但是我不知道她哪个专业毕业的,之前做的什么工作,因为最近在做上海新公司的组织架构什么的,她才跟我提到之前她就是做这个的。
我说:“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她说:“XX工业大学。”我说:“一本吗?”她说:“一本。”我知道她后来读了研究生,我说:“你读的什么专业?”她说:“计算机技术。”我问:“读了干嘛?”她说:“考工程师?”我说:“考了工程师干嘛?”她说:“加工资。”
她以前和我说过,进育己之前的人生,就是考试、读好学校,找好工作,找到好工作以后开始懵。后来进了育己,我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不想做的是什么?你想做的是什么?这是不是你喜欢的?”也没有人给她安排工作,我让她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位置。
她说,刚进育己的时候完全懵了,从小到大都有人告诉她该怎么走,进了育己之后却告诉她,她可以选择怎么走。所以有一段时间非常迷茫。
我们的同事里,不乏学霸,我的朋友里,不乏名校毕业的,但是回顾起来,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太早去强调“做”,而太晚去思考要不要做,要怎么做了?
这事儿没有那么容易,我一直和女儿说:“学校只是你的一个资源,你在里面学你想学的,做你想做的,妈妈不给你压力。”但是,学校又是孩子的社交场所,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学校里目前的氛围又是“成绩至上”,按照成绩分群别类的。孩子一开始觉得很困扰,开始天天回家就听米小圈,我问她怎么了?她说:“米小圈里,李黎都会和米小圈他们玩。但是我们班里的孩子,却是不和成绩不好的孩子玩。”

矛盾五:
世界到底在奖励什么样的人?
这里又给我带来了一个矛盾。
孩子经常回来和我说:“XX老师只爱成绩好的孩子,觉得成绩不好的孩子都是拖后腿的,都是害群之马。”
我和孩子说:“老师这样做,确实我不赞同。但是,无奈的是,社会又确实是如此,有钱、有能力的人受到拥戴,没能力,力量感弱的人最多是被同情,免不了被嫌弃。不过这里也分不同赛道的问题,比如,如果你是一只鸟,非要你在跑道上和豹子比赛,要把你的腿练壮,那也不合理。”
女儿说:“嗯,鸟可以飞。”我说:“是啊,每个孩子擅长的不一样,选择赛道也很重要。鸟再怎么练习跑步,也跑不过豹子,但是鸟可以展开翅膀飞。”
所以,我们才需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擅长做什么,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使是智商再高的人,你的所得和你投入在其中的时间是相关的。
我哥哥北大硕士毕业的,他就和我说:“就算一个人再聪明,也是要投入时间的,在学习这个事情上,我投入的时间并不比别人少。”
我和孩子说:“你看我们家里书柜的墙,这么多的书,你吃下去的是抖音里的视频,还是书,日积月累下来,产出就是不一样的,时薪、年薪也是不一样的,这是现实的问题。”
2038群妈妈此处评论:“你在给孩子输入你的价值观,也是焦虑的表现。这样会给孩子刷抖音带来内疚感。”
我觉得是的,确实是焦虑,但是内心也会冒出一个声音——刷抖音不应该有内疚感吗?哈哈哈。
所以,又一个矛盾是,现实的世界是有游戏规则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是稀缺的,如果资源不稀缺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资源稀缺,所以大家要通过某些方式的竞争来决定资源的分配,所以才有了在不同赛道上竞争的问题。

孩子问:“如果有一个人有你一半的能力,他能赚多少钱。”我和爸爸回答她都比较一致:“你的溢价来自于比大多数人优秀了那么一点点的那个部分,如果斩掉一半,收入就不只是减少一半,而可能只有十分之一。”
矛盾的是,这些说法背后也是焦虑。
我打心眼里觉得,这么大的孩子,其实没心没肺地玩就好了。但是,现在的社会,真的允许10岁的孩子没心没肺地玩吗?但是转念想,如果准备好了,20岁才开始学习来得及吗?我觉得……应该也是来得及的。玩够了,就想学了,饥渴了就想吃了。你说矛盾不矛盾?
所以昨天我喊了一晚上——当父母好难…… 给她一个乌托邦,还是让她自然的看到现实。有同学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长就好,我说:“一看就知道你孩子还小。孩子大了,父母免不了有这些很现实的烦恼。”

矛盾六:
父母要不要帮孩子一把?
我在2038群分享完以后,妈妈们讨论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长。这个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但是我最近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有一些孩子,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的,有读写障碍的等等,这些情况就像一个孩子很努力地坐在最后一排看黑板上的文字,就是看不见,如果父母也没有办法帮助她,她就会觉得是我自己笨。但是只要配上眼镜,孩子就很轻松了。
我之前放手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是我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所以会“逃避”,美其名曰是“放手”。
好处是,在我们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的时候,至少不要去要求,不要给孩子添乱,孩子光要克服这些困难已经很辛苦了,还得处理我们的焦虑和要求就更苦了。所以,我以前更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对于她解决困难的帮助是不多的,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找到方法。
如果孩子遇到的困难,父母都没有办法,那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要孩子自己去找了。孩子这么小,她们已经用了很多方法,发挥出很大的能力去解决了,而且也改善的很好。但是如果父母可以在理解的角度上,运用自身的资源,帮助孩子找到更多的资源和路径,来帮助孩子,那么孩子会感觉被加持了一般。

就像女儿目前遇到的问题,我老公拿出了一本书,他说:“如果你准备好了,这本书已经等你很久了。我看到里面讲的,如何做好组织计划,如何整理好物品、管理好时间,如何帮助孩子做到这些。”他说,“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有过很多的尝试和探索了,这也是可以帮助孩子的。不过,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先去观察,孩子目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帮助的困难是什么?”
现在,我觉得,我们确实可以有一些帮助孩子的方法。
比如,最近我用整理袋,帮孩子做考卷分类。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对生活进行计划、规划,和她一起整理被子、床单,和她一起做,让她的环境、穿着都更舒适;我和她一起讨论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她记忆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书写的时候困难是什么。
有时候困难还在那里,却有人可以听她说,愿意和她一起面对它、解剖它或者接纳它,这对孩子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孩子也许更需要的是,有人不要求她,但是却愿意陪着她一起去面对,也有人关心她吧。

青春期父母团体
第三期2022年2月21日即将启航
欢迎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加入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助力家庭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本文是叶敏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