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科普知识
发热,俗称“发烧”,是人体的体温超出自身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发热是一种病理现象,通常会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出现发热要积极处理,必要时迅速送医。
一、人体正常体温

人类是恒温动物。其正常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认为,正常人的体温在36-37℃附近波动。通常,下午、活动后和进餐后体温略升高。女性月经前和怀孕时体温略高。但一般体温波动不超过1℃。
我们最常用的测量体温的部位是腋窝深处,病人夹着体温计,测量10分钟,腋窝体温参考值是36-37℃。进行腋窝体温测量时,应注意此处有无致热或降温的物品,并确保腋窝的汗液已擦干,以免影响体温读数。
除了腋窝温度,我们还可以测量口腔温度,肛管温度(如手术中病人体温监测),鼓膜温度(婴幼儿),额头温度(红外测温仪)等。
口腔温度的参考值一般认为是36.3-37.2℃,肛管温度的参考值一般认为是36.5-37.7℃。
二、正常体温如何维持?
人体的司令部——大脑,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这个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控制着机体温度的调节(有点类似于我们的自动调节房间温度的空调,然而体温的调节远比空调精密、复杂的多)。
在正常情况下,体温调节中枢设定一个正常温度,机体的产热活动和散热活动围绕体温调定点调节。
如,当人体活动量增大时,比如跑步,机体骨骼肌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人体的散热活动就会增加,比如通过出汗等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所以,体温的调节是非常精妙的。
三、为什么会发热?
在病理状态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到致热源(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或自身产生的炎症因子)刺激,这是体温调节中枢就会将体温调定点升高,如39℃,人体的产热器官就会开始异常工作,比如骨骼肌收缩(俗称寒颤),同时散热器官减少散热,如竖毛肌收缩(表现为鸡皮疙瘩,汗毛竖起等)。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同时工作,使体温升高。
除了上面的机制,发热还有其他机制。
如颅脑外伤、炎症、肿瘤、出血等大脑疾病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出现发热。
还比如甲亢等,机体代谢增加,产热增加,散热不增加,导致体温升高,出现发热。
四、如何判断发热严重程度?
通常,以口腔温度,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发热、高热和超高热。
低热,指体温在37.3-38℃之间。
中等发热,指体温在38.1-39℃之间。
高热,指体温在39.1-41℃之间。
超高热,指体温在41℃以上。
五、发热是感染吗?
感染如果波及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发热。但并不是所有的发热都是感染的表现。如前面提到的颅脑损伤引起的发热、甲亢引起的发热等,都不是感染,称为非感染性发热。
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外伤、手术等都可能释放炎症因子并作用体温中枢,导致发热,这也是非感染性发热的一个重要部分。
六、发热如何处理?
对于体温不高于39℃的低热和中等发热,可以不用使用药物降温,可以使用温水、凉水、酒精擦拭、冰块、风扇等方法物理降温,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于体温超过39℃,不超过40℃的高热,应积极物理降温,并可应用退热药物,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于超过40℃的高热,务必重视,在积极物理降温和使用退热药物的同时及时就医,以免造成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威胁生命。
这里需要注意,如您和家人出现发热,务必重视,及时就医。物理降温和退热药物的使用务必遵照药物说明书或遵医嘱。
最后,祝您和家人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本文是孟祥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