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牛奶过敏的宝宝几岁能喝牛奶

发表者:甘辉 人已读

牛奶过敏的宝宝几岁能喝牛奶

牛奶蛋白过敏是一种由于机体暴露于牛奶蛋白所产生的异常的、复发性的免疫反应。牛奶过敏常常导致婴幼儿皮肤和消化道的症状,比如反复发作的湿疹、荨麻疹、大便带血、腹泻、呕吐、便秘等等。牛奶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性过敏原,1.8%-7.5%的1岁以内婴儿牛奶蛋白过敏。而且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情况似乎仍在增多。

目前,还没有针对牛奶过敏脱敏治疗的方法。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一旦确立,通常需要回避含有牛奶的饮食,包括各种普通的配方奶粉以及含牛奶成分的食物。有时,母乳喂养的妈妈也需要回避牛奶蛋白,比如牛奶过敏引起宝宝大便带血的情况。同时,依据宝宝过敏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针对湿疹常需要外用激素的乳膏、抗过敏药以及皮肤保湿等。而消化道过敏的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通过回避牛奶蛋白饮食后宝宝的症状会自然的逐渐得到缓解。在母乳不充足且宝宝还不能添加辅食的情况下,需要给宝宝添加替代的营养成分。目前的研究表明,深度水解奶粉适用于95%的牛奶蛋白过敏宝宝,而牛奶蛋白过敏十分严重的情况则需要使用氨基酸配方奶粉。深度水解奶或氨基酸配方奶通常给予6月龄以内的牛奶过敏的宝宝。而当宝宝满6月龄后,则可尝试豆奶(同时应当添加其他各种辅食、钙等)。需要指出的是,羊奶、骆驼奶、驴奶及其他动物的奶或奶制品,致敏性并不一定比牛奶蛋白低,而且营养可能不足,所以不推荐这些动物奶给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

虽然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能解决宝宝过敏和营养的问题,但因价格比普通配方奶贵得多并且口味较差,是否需要长期给宝宝服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

牛奶蛋白影响的绝大多数是婴幼儿,而成年人牛奶蛋白过敏实际上是很罕见的(但牛奶不耐受会多一些)。婴幼儿在食用牛奶或含牛奶成分食物1周内就可能出现症状,通常在满月前。而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通常会逐渐发生耐受。1岁以后婴幼儿出现牛奶过敏的情况相对少见,绝大多数在5岁左右出现耐受,不再过敏。而罕见的情况下,若婴幼儿曾发生过牛奶蛋白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则牛奶过敏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后。

如何去判断婴幼儿什么时候会发生牛奶耐受呢?建议对于1岁内的婴幼儿,每6个月左右进行一次重新摄入试验,而1岁后则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重新摄入试验。所谓的重新摄入试验,就是让宝宝进食少量致敏级别高的奶粉,观察宝宝是否会出现过敏的症状。若在进食致敏级别高的奶粉1周后,宝宝仍没有出现过敏症状,则表明已经出现了这种牛奶耐受。致敏级别从低到高的配方奶粉依次为:氨基酸配方奶粉 <深度水解奶粉 <适度水解奶粉 <普通配方奶粉。另外,经过烘焙过的含有牛奶的食物(饼干等)致敏性也相对较弱,也可以作为牛奶重新摄入的一种尝试。

阶梯式的牛奶蛋白重新摄入试验适用于轻-中度过敏的婴幼儿。对于既往进食牛奶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婴幼儿需要十分小心,建议咨询过敏专科医生,并考虑在医院环境中进行重新摄入试验。

另外,牛奶过敏原检测也有助于判断是否过敏或耐受。过敏原皮试?5mm(2岁以内婴幼儿?2mm)提示牛奶过敏的可能性较大。而皮试?8mm(2岁以内婴幼儿?6mm)提示100%的牛奶过敏。阴性的牛奶皮试提示牛奶过敏的可能性很小,皮试阴性则不到5%会发生过敏。另外,研究表明使用新鲜牛奶进行皮肤点刺准确性与商业化的皮试液无明显差异。另外一种牛奶过敏原检测方法为血清特异性IgE。与皮试类似,sIgE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差。也即是牛奶sIgE阳性可能不过敏,IgE阴性则过敏的可能性较低。牛奶sIgE?15U/ml时(2岁内婴幼儿?5U/ml),95%以上的人对牛奶过敏。随着特异性IgE数值的增高,过敏的可能性增大;反之,IgE数值越低,过敏的可能性降低。所以如果查到牛奶sIgE为阴性,那么牛奶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当然也需要注意检测的方法和试剂也很重要)。动态监测sIgE变化对于判断是否产生耐受有一定帮助,但目前缺乏十分明确和统一的截断值。因此,牛奶摄入试验仍然是检测儿童是否已经发生耐受最可靠方法。

参考文献:

1.Hochwallner, Heidrun , et al. “Cow‘s milk allergy: From allergens to new forms of diagnosis, therapy and prevention☆.“ Methods 66.1(2013).

2. Luyt, D. , et al. “BSACI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w‘s milk allergy.“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44.5(2014):642-672.


本文是甘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