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家长、老师携手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健康发展
ADHD是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行为为主要表现,常伴随情绪问题的心理行为疾病,是慢性神经发育障碍疾病。ADHD在儿童期发病,部分患儿可延续至成年期,造成学业低下、人际关系差、缺乏自尊、自信,增加物质滥用、对立违抗、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等风险。患儿治疗周期长,强调医院、家庭、学校三方密切配合在患儿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代医生就临床工作中HDHD患儿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分享,以期提高社会关注,加强医院与家、校的合作,促进ADHD患儿良好的发展。
患儿于**,男,2020年7月开始接受治疗。因为上课爱走神、不能安静学习、任性冲动,无法正常接受学校教育,还因此被迫转学。患儿常违抗父母不听管教,家庭生活陷入混乱。经过治疗,病情曾一度好转,家长因为担心治疗副作用,曾轻率的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停药后患儿诉“自觉有无法控制的冲动,管不住自己”的感受。在治疗随访中经与家长不断的沟通解释。家长从不接受到接受,逐渐客观地认识到了疾病的特点,配合治疗。患儿妈妈的体会:“必须要花时间陪娃儿、跟娃儿多沟通(沟通还得讲方法,不能总是批评)、不能急(越急越糟糕)、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周至少跟老师要有一次沟通!”家长积极与患儿老师沟通,争取理解与支持。新学校的班主任刘老师也给予了患儿更多的关心。老师坚持让患儿坐第一排,坐在眼皮子底下的方针不动摇。因为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孩子病情获得了明显好转。运动、小提琴、练字逐渐都成为了患儿的喜爱,亲子沟通顺畅了,家校沟通、师生关系也都顺畅了。本期期末(四年级上期),患儿取得了语数外3A的佳绩(图1)。刘老师含泪一句“终于逼出来了!”(图2)道出了老师和家长辛勤的付出与不易!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携手,让孩子获得了发展的希望!

郭**,男,8岁,2020年12月开始接受治疗。患儿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不能完成、活动过多难安静、特别违抗管教、上课爱乱跑、易与同学起冲突、成绩班上倒数第一。这是一名不幸的小男孩,大概1岁左右父母便离异了,孩子一直是奶奶带养。奶奶很爱孙子,尽心教育帮助,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已逐渐力不从心。治疗的开始都是奶奶或妈妈陪伴诊疗,妈妈是护士,能理解和配合孩子的诊疗,开始也获得过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图3、图4)。

但治疗5个月后,因为各种家庭原因,孩子的治疗一度被中断了,病情复发且难控。即便学校老师很关心患儿,似乎也无法帮助到他,孩子情绪很不稳定。因为孩子病情错综复杂,我建议尽早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但又是约5个月后,于2021年10月上旬患儿才得以去了重庆儿童医院就诊。重儿专家的治疗意见与代医生的诊疗建议较为一致,于11月,患儿再回我的诊室继续治疗。父亲加入积极配合治疗,家庭配合支持主动性增加,日前电话随访患儿奶奶:“孩子病情明显好转,成绩之前只有50~60多分,本期(二年级上期)期末成绩语数获得了2个A,进步很大,郭**的老师反应:“孩子治疗前后是两个样!”本案例中,患儿家庭在治疗中的支持配合力度,很大程度影响了治疗的坚持性和效果。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携手,让孩子获得了发展的希望! 临床中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多,因为篇幅,代医生仅以点带面,说明医生、家长、老师在ADHD患儿治疗中共同携手的重要作用。在我国,ADHD发病率约6.0%左右,并不是罕见病,是可以有效治疗的发育行为儿科疾病。但据调查显示,因为家长、老师对疾病的认知度不足,加之我国发育行为儿科医生极其匮乏,导致就诊率不足10%。我院儿童保健中心为了帮助和促进ADHD疾病患儿的良好发展,儿保科副主任代涌医生在宜宾市较早开展了ADHD的诊疗工作。我院通过药物治疗、行为训练、心理访谈、家长指导培训等综合干预措施促进患儿康复,已取得了一定效果。我们也将不懈努力,不断科普宣传,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争取学校老师的支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的目标是:让ADHD患儿的教育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让ADHD患儿一样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是代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