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多重要?好多妈妈看完吓一跳!
4岁宝宝“口齿不清”,医生竟然说问题出在耳朵上?
4岁原本是天真烂漫、“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纪,可4岁的朵朵(化名)却格外“安静”,不仅如此,平时少之又少的说上几句,还有点“口齿不清”。
一开始朵朵妈以为她只是性格比较内敛,平时话少才导致语言能力发展缓慢,也没太当回事儿。
前阵子,朵朵得了中耳炎,因为耳朵痛总是大哭不止,朵朵妈带她去看医生,各项检查后,惊讶地得知:
朵朵有一个耳朵几乎听不到!
医生还告诉她:孩子发音不标准,说话慢,语言发展比其他同龄小朋友慢很多,都是因为听力障碍问题!
朵朵妈这才想起来,朵朵刚出生时是做过一次“新生儿听力筛查”,当时初筛的结果显示“不通过”,但听身边的宝妈说去复查一般都能过,加上自己当时又忙,所以就觉得复不复查没关系。
首先,为啥新生儿听力筛查一定要做?
当然是看娃的听力正不正常啦!有什么问题的话,早发现才能早治疗!
我国听力残疾占残疾人的33.51%。不重视听力筛查,可能会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遗漏孩子的听力问题:
■ 1.单侧听力障碍
这样的小孩平时听声音的反应和交流能力和其他小孩可能不会有太大差别,因为有一只耳朵能正常听见声音。
有很多孩子甚至到青少年期才会发觉患耳的问题,比如打电话突然发觉有一只耳朵听不见或者有人在耳边说悄悄话发觉一只耳朵听不见等等。
■ 2.小孩轻度听力障碍
如果是轻度,小孩平时的交流可能不会有大问题,但小一点的声音就会听不见,这样声音对小孩的刺激减少了,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小孩的发育。
有的小孩还会出现说话吐字不清的情况,或者等到小孩学龄期,因为有些细微的发音听不清楚影响学习。
打个比方,汉语有声母、韵母之分,有一些带辅音的声母,如果有轻度听力障碍,很可能会因为听不见声母而发的不准。比如“起”,可能就会因为听成“以”而发音成“以”。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小孩有言语障碍,而是因为听不清引起的。
听力筛查具体怎么做?啥时候做?
? 具体怎么做?
在安静的房间进行测试,将仪器耳塞或者耳罩的探测器放于宝宝外耳道中,探测器会发出一些“吱吱吱”的声音,如果孩子配合好,整个过程大约5至10分钟。
? 听力筛查的最佳时间是?
初筛: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
复查: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进行复查。如果这一次通过,则可以舒一口气了。
听力诊断:如果仍然没通过,需要3个月内做听力学诊断检查,确保在孩子6个月左右能确诊是否患有先天听力损失,以便在有好的时机对孩子听力实施干预。
听力干预: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和听力学干预。
长期随访: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进行听力筛查,并且每半年随访一次,避免迟发性听力损害的漏诊。随访最好持续3年。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们!
听力筛查中的初筛,一般产后还没出院,医院都会给孩子做。但初筛没通过的宝宝,一定要按时复查哦,千万不要怕麻烦和心存侥幸。
当然宝宝如果初次听力筛查不通过,也先别着急,大部分孩子经过后期的复查都被证实听力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初生婴儿耳道里的羊水、胎脂等可能会影响首次听力筛查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放弃复查的理由。
听力筛查和听力诊断有什么区别呢?
听力筛查是用一种恒定大小的声音刺激听觉,再通过记录脑电波过滤叠加进行波形判断来确定是否有反应,最后的结果一般是通过或者不通过。
全面的听力诊断包含高频、低频的听阈检测,中耳功能检测,以及耳声发射检测。听力诊断完成以后,我们就知道小孩的听力阈值在什么水平,而不仅仅是通不通过啦。
也就是说,听力筛查是初级版,听力诊断是高阶版。
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小朋友,还可以通过“玩游戏”来进行听力诊断哦。
娃在做听力筛查时,家长怎么配合?
▌筛查前
给宝宝换好干净尿布,使其舒适不哭闹;
马上进检查室时不要交换抱婴者,以免吵醒孩子;
为保证筛查结果的准确性,最佳结果是在宝宝自然睡眠状态时获得。
▌筛查中
保持安静,避免交谈;
关闭一切通讯设备,避免出现噪音;
保持宝宝在筛查的正确姿势,露出测试耳,避免遮盖;
测试时家长可将手轻轻扶按在宝宝肩部,使其有安全感。
▌筛查后
认真听取医生解释,未通过筛查者,按医生指示去做;
有听力损失高危儿,每6个月接受一次听力监测,直至3周岁;
通过筛查者,仍应定期做好听力保健;
平时注意防止噪声、药物等对宝宝听力的损害;
注意观察宝宝的听觉和言语发育,可疑有发育迟缓者,及时就诊排除。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