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费解的慢性腹痛
在疼痛门诊碰到慢性腹痛患者,常为腹部某一个固定区域隐痛,如出现左或右下腹隐痛,患者多已经反复就诊于内科,妇外科甚至风湿免疫科,做了很多检查没发现什么内脏问题,对于此类患者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腹痛常见的原因多为消化道疾病诸如食管、胃肠道、肝胆胰病变,寄生虫,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以及近年来越来受到关注的心身疾病、躯体形式障碍所导致的腹痛。
腹痛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时,内脏痛的特点一般出现缓慢、持续、定位不清,常伴有牵涉痛,持续内脏痛可引起痛觉过敏。由于其表现多源性、多样性等特点,增加了其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因此,如果患者辗转就诊多个科室,且经过一系列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腹部脏器病变表现,不伴发其他消瘦、恶心、大便改变等,要考虑脊柱源性腹痛。
何为脊柱源性腹痛,顾名思义,这一部分腹痛是由脊柱前方、脊柱及脊柱后方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由此引起的腹痛称为脊柱源性腹痛,也有人称作脊性腹痛或腰源性腹痛。常由长期坐姿不良、骨质增生、剧烈运动后出现。
一、发病机制
1.内脏感觉神经解剖
腹部神经分布有脊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脊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腹膜的壁层来自T6-L1脊髓节段,内脏感觉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脏层腹膜,内脏神经与脊神经之间有感应性联系。任何能够刺激或者压迫腹腔内脏感觉神经的病变,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腹痛。
2.腹壁及腰部软组织解剖
腹壁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起自腰背筋膜及其起点L1横突)多起源于腰部软组织,所以腰部软组织病变常可牵及腹壁组织引起腹痛。另外腹痛的产生有时与腰部软组织劳损性病变相伴的植物神经紊乱有关。
二、临床表现
1.腹痛:首发且必然出现的症状。起病可为急性(约占病例数70%)或慢性(30%);疼痛性质和部位及发作规律不一。
2.腰背痛:大约22%出现腰背痛症状,大部分病例无腰背痛。
3.伴随症状:很少一部分的病例有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表现等。
4.查体:少部分病例(约为7%)出现腹部体征,如压痛、反跳痛,绝大部分病例无腹部体征。更多病例可查出腰背部体征。
儿童或可由于生长期骨性疼痛引起。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脊柱源性腹痛腹痛的临床表现各异,误诊率高为67%左右。仔细询问病史,详细查体,腹部辅助检查可以排外腹部疾病,如腹部B超、X线、CT及胃肠镜窥镜检查。所有腹部检查者,无阳性发现。胸腰部X线、CT、MRI检查有确诊价值,有近35%病例有阳性表现。
一旦明确病因,对症治疗,脊柱源性腹痛往往可以比较有效得到缓解。对于疼痛科医生而言,即使并非万能的,但由简入繁的阶梯治疗技能可以缓解很多慢性疼痛患者的痛苦。
如何维持有效治疗效果呢?建议科学的锻炼核心肌群。
什么是核心肌群?
“核心肌群”是指维持脊柱稳定的肌肉群,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的核心肌群有:腹内外斜肌、腹直肌、腰方肌、背部伸肌群及臀肌,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脊柱的运动,当它们收缩时可使躯干完成前弯、后仰、左右扭转等动作。
深层的核心肌群有:腹横肌、多裂肌、盆底肌,小、短、薄的它们直接连接到脊柱上,以收缩的方式来维持脊柱的稳定。
慢性腹痛病因非常复杂,必须经过专科医生诊断后进行,切记!
本文是肖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