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如何通过饮食控制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
在妊娠24~28周以及28周后首次就诊时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前禁食至少8h,实验前连续三天正常饮食,即每日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g,检查期间静坐,禁烟。检查时,5分钟内口服75g葡萄糖的液体300ml,分别抽取孕妇服糖前及服糖后1,2h的静脉血。任何一项血糖达到或超过下述标准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 ≤5.1mmol/L
1h血糖 ≤10mmol/L
2h血糖 ≤8.5mmol/L
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餐前血糖 ≤5.3mmol/L
餐后2h血糖 ≤6.7mmol/L
餐后1h血糖 ≤7.8mmol/L
夜间血糖不低于3.3mmol
妊娠期HbAIc宜<5.5%
妊娠期糖尿病的饮食管理
对于血糖升高不严重的“妊娠期糖尿病”,绝大部分是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管理就可以控制血糖良好的;对于病情较重而使用胰岛素的“准妈妈”,做到餐后血糖不高而下餐前血糖又不低,饮食管理就更加重要。
今天就详细和大家谈一下妊娠期间高血糖的饮食管理。
妊娠期高血糖饮食管理原则:满足孕妇及胎儿的营养需要,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50—60%)且不发生饥饿性酮症
我们日常饮食的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和水。
根据身高、体重和运动量,计算一天的总热量。妊娠早期的总热量可以和非妊娠期相同,而妊娠中晚期则需要每日增加200千卡,以保证母婴的正常生长发育。
粗略的说,一天的饮食总量就是:
主食,每天4~5~6两,这是生重。肥胖的糖妈妈,每天4~5两,正常体重的糖妈妈5~6两,消瘦体型的糖妈妈,可以每天吃到7两。
但是,不包括薯类(土豆、山药)等含淀粉比较多的食物,如果进食,则要计算到主食中。
肉蛋奶豆,属于高蛋白食物,要保证一定的量。一般肉类,每天1~4两,奶类1~3袋,蛋每天可以1个,豆制品和干果适量(以不超过25~50g为宜)
水果,每天1~2个(100~200g/个)苹果、橘子、橙子、猕猴桃、菠萝等。但是,这样的每份水果(100~200g)约相当于25g主食,要计算到主食总量中。
烹调用油,每天20g。对于肥胖,控制它的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尽量少吃主食和油一起加工的食物,比如:炒米饭、烙饼、油炸饼、煎馒头片、北方人爱吃的“锅烙”,甚至菜包子、饺子也要少吃。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医生经常会要求“主食分餐”,所谓的“主食分餐”,就是指对含有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要采取分餐的方法摄入。
即三次正餐,再加2~3次“加餐”。而蔬菜、蛋白质类食物,则不必分餐进食。
主食分餐制
三次正餐,就如同我们的一日三餐,内容不仅要有主食,还要有蔬菜和肉蛋奶豆之类的副食。而加餐,常常是放到两餐中间的4:2时间分割出,比如上午的10点左右,下午的4点左右,晚餐后3~4小时。
哪些食物含碳水化合物,需要被分餐?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一般包括:米面主食类、薯类、水果、糕点。
经过计算,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约需要主食6两左右。这并不是说,三次正餐要每顿吃2两,因为正餐后面加餐的食物是从正餐中分出来的。
所以,一般就建议,每顿正餐只吃1.5两,三次正餐就是1.5gx3=4.5两。余下来的1.5两则分成2~3次加餐,即每次加餐0.5~0.75两。但此时的加餐如果是吃馒头或米饭,那是很难办到的。于是就可以用3~4两水果或25~30g的小面包或小半个煮玉米等食物来替代。
明白了这些,很多妊娠期糖尿病都可能血糖良好要不用药物干预。
而对于已经使用胰岛素的,要维持良好的餐后2h血糖,而且下餐前又不发生低血糖,就更需要分餐制。正餐前注射胰岛素,餐后1~2h血糖会因为正餐的减少而变得容易控制,餐后2h血糖的目标也是要维持到6.7mmol/L以下。
如果已经使用胰岛素,即使使用的是作用迅速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它的作用高峰仍然横跨餐后1~3h。如果餐后2h血糖达到6.7mmol/L以下,后面的胰岛素作用仍会使得餐后3h甚至餐后4小时血糖变得很低,所以此时的加餐就变得更加必要。
妊娠期血糖管理,还有餐后1h目标。要尽量降低一整餐食物的血糖指数,比如不要喝粥,先吃些菜再进主食。
临床上还经常见到一种情况,知道自己妊娠期间高血糖了,很多东西都不敢吃,于是导致两种情况发生:
一是出现了饥饿性酮体,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的时候。有时候,因为夜间比较长,很多人的空腹尿酮体就会阳性,这可以通过睡前的加餐来解决。有必要说一下,孕妇的尿酮体阈值一般会降低,也就是说,尿酮体+也不一定有大问题,必要时候可以测定血酮。酮体增多,不只是能量摄入不足,还会增加胎儿的缺氧。
第二种情况就是孕妇体重不增长。我们在制定食谱的时候,一定也要给患者一个客观的观察指标,除了血糖、尿酮体等监测以外,妊娠中晚期每周的体重变化,以及胎儿增长大小的适度与否,都是我们观测和衡量的指标。
本文是谷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