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出现“母乳性腹泻”怎么办
“母乳性腹泻焦虑”,是全世界最无谓的焦虑,真的是白担心了!但是它却困扰着很多母乳喂养的妈妈。有的妈妈曾因为所谓的“母乳性腹泻”(根本没有这种病!),吃药断奶,换配方奶。
但是,所谓“母乳性腹泻”,描述的不过是完美的人类婴儿大便。

医学上没有一种疾病叫母乳性腹泻,没有一种腹泻类型叫母乳性腹泻。
腹泻是一种疾病,指大便稀水,且次数比平常的频率多。腹泻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时候是由于被污染的食物。不太常见的时候,可能是由其他疾病,比如肠道炎性疾病或者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的。
但母乳宝宝的大便次数多,并不是超过平常的频率,本来就多,就该多。母乳中也没有导致腹泻的病菌,宝宝也没有肠道疾病。

通常来说,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频繁地便便和稀便,只是说明宝宝有充足的奶喝而已。如果6周前的宝宝每天大便次数少于一次,反而是要排查是否喂养充足。
母乳宝宝大便的次数一开始可能非常多,但通常会第6周到3个月之间慢慢地减少。到后来,可能几天或者更长时间不大便(我遇到最长时间不搭边的记录是21天),只要宝宝发育正常,精神状态正常,都被认为是健康、正常的现象。
如何判断宝宝是不是腹泻呢?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小宝宝的腹泻的警示信号是排便次数突然增加,超过了喝奶的次数(因为小宝宝很容易喝奶后排便,如果超过喝奶次数则可能意味着腹泻了),并且,大便中的水分异常高。腹泻可能是宝宝感染了病菌,也可能和食谱突然改变有关。
当宝宝出现腹泻,频繁地拉水样便,可能出现脱水。如果宝宝真的出现真正的腹泻症状,应该继续母乳喂养,并且补充适合宝宝月龄的电解质溶液。
总的来说,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只要没有发烧、异常哭闹、嗜睡、呼吸急促,只要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并且生长曲线稳定,无论宝宝大便出现什么状况:泡泡、黏液、稀、绿便、甚至血丝,都不值得焦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